2015北京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5北京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1.罗马共和国向帝制过渡的原因

公元前6世纪罗马从一个蕞尔小邦征服整个意大利后,经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等一系列对外征战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罗马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社会斗争,进而向帝国转变,其中有着深刻原因。这是一个罗马史研究的重大问题,中国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

(一)阶级矛盾和斗争。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奴隶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奴隶的反抗,导致了西西里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等,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制的转变过程。

(二)经济基础被破坏。罗马的共和政体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邦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当大量使用奴隶,奴隶制充分发展,地产日益集中于人数不多的大土地所有者手中时,小农经济瓦解了,城邦的经济基础随之崩溃。

(三)奴隶主内部矛盾尖锐。由于海外扩张及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矛盾尖锐;罗马社会新兴的奴隶主阶层——骑士产生,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实权,仅能担任保民官之类的军职,骑士阶层和元老院之间矛盾尖锐。

(四)连绵的征战给罗马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土地和奴隶,使得罗马奴隶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罗马阶级关系日益复杂,以及奴隶与奴隶主阶级之间、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罗马及同盟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统治阶级内部元老和骑士阶层之间的矛盾。尖锐的矛盾导致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罗马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动荡,事实上这一系列的动荡造成了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我国史学界关于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原因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近年来, 也有学者提出一些新观点和看法,例如从道德的沦丧和价值的变化、罗马共和国贪污腐化、贫富分化等角度来解读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原因。

2.简述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

(一)战争的起因是巴勒斯坦“圣地”问题。巴勒斯坦此时在奥斯曼土耳其境内。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为争夺“圣地”管辖权而发生争执。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支持天主教徒的要求。1852年,土耳其政府宣布“圣地”管辖权归于天
2015北京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插图
主教会。

(二)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以保护东正教徒利益为名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1854年,法国和英国担心俄国的扩张会威胁它们在中近东的利益,于是加入土耳其一方作战。战争很快转到俄国的克里木半岛。俄国在武器装备、军队训练、军需供应、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英法。1855年英法联军最后打败俄国,双方于1856年3月签订了《巴黎和约》。根据和约,俄国丧失了黑海保留舰队和在黑海沿岸设立要塞的权利以及放弃了以前吞并的一些领土。

3.简述苏格兰启蒙运动

苏格兰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除法国之外的另一个中心。苏格兰启蒙运动声势浩大,成就显著,其原因主要有:专制统治的枷锁已经打碎、社会政治环境比较宽松,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拥有比较充分的言论自由。

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年)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休谟著有《人性论》《人类理解力研究》和《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等,哲学上主张不可知论,对感觉之外的存在持怀疑态度,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态度。在经济学方面,他关于国际贸易的学说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很大的影响。其社会历史观以人性论为基础,把对财富、享乐和权力的追求视为人之本性,认为人性始终不变。(2)亚当·斯密是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最伟大的经济学家。1776年发表代表作《国富论》,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被公认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

此外,在哲学方面有哈齐森、佛格森等人,在史学方面有米勒、威廉·罗伯逊,在文学方面有罗伯特·彭斯和博斯伟尔等人,在医学方面有卡伦、尼达姆等,在科学方面有发明蒸汽机的瓦特。

4.阿克巴改革措施和评价

(一)背景: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1605),帝国版图辽阔,各地规划不一,各种矛盾十分尖锐,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阿克巴进行了改革。

(二)措施:① 政治方面:皇帝 独揽军政法教最高统治权,皇帝之下除宰相外,设四大臣辅佐皇帝统辖中央机关,各部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设总督管军务,中央另派行政长官掌管税收和民政,实行统一的军衔等级制度并按军衔高低授予采邑。实行曼萨布达尔制,化行政为军事组织,官吏多授予军级,曼萨布达尔分33级,最高者可拥有1万士兵,拥有5000名士兵以上的曼萨布达尔只能由皇室王子担任,各级曼萨布达尔主要履行军务,也同赋税与司法有关,军队的来源由各省长及军事采邑的封建主提供。

② 宗教和民族方面:取消传统的宗教和民族歧视政策,在统治阶级内部提拔了不少印度封建主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取消印度教徒的人头税和巡礼税,允许其宗教信仰自由,综合各种宗教教义,创立所谓的“神圣宗教”,企图借以统一各总宗教,消除矛盾。

③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下令丈量全国土地,按产定级,作为征收地租的标准,取消包税陋习,除主要发展农业外,还特别支持发展工商业,重试修路。

④ 社会风习方面:废除许多成规陋习,创立学校,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允许女子受教育。

(三)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缓和了各种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收税中的舞弊行为,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巩固了帝国的统治。但是,改革并为消除莫卧儿帝国的危机,阿克巴死后,矛盾再次激化,帝国也逐渐衰落下去。

5.简述美国进步运动

美国史学界一般把1900年~1917年间美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运动统称进步运动。在性质上,进步运动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有社会各阶层参与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目的在于消除美国从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种种社会弊端,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和经济秩序。在内容上,进步运动同时在联邦、州和市三级展开,从政治上的争取妇女选举权、市政改革到经济领域的反托拉斯运动,从救济穷人和改善工人待遇的社会正义运动到自然资源保护,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19 世纪后期的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迅速兴起,国民财富急剧增长,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完成工业化,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工业化的完成是美国历史上具有根本意义的事件,引起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大调整,但并未消除社会贫困,反而导致了进步与贫困的矛盾冲突,美国陷入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困境中。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却极度衰退成了美国当时尤为显著的社会特征。美国的民主制度被扭曲,金钱操纵政治,国家政治机体被侵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受到严重威胁。

20 世纪的美国,是一个人人热衷于追逐物质财富的时代,人们对于金钱的关注高于一切,公民的政治意识普遍淡薄,当时流行于美国的基本信条是自由放任主义。民主本是大众参与的政治,是具有民意影响决策机制的政治。而当时的美国在政治上却与民主政治背道而驰,下起乡镇、选区,上至州和联邦,到处出现了组织不正规化的党机器,大大小小的党魁把持着选举、立法、行政部门,正常的政治秩序几乎不复存在。由此看来,美国的民主制度实际上已经成了徒有其表,名不副实的空壳,有的只是充斥一切的腐败。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现实下,美国一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仁人志士立志改革,铲除时弊,维护公益,终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汇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改革洪流,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进步运动。

事实上,进步运动并不是有组织的全国性运动,而是众多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的聚合。因为改革者们常常分散行动,所以从来就没有形成一股压倒的舆论,来支持一个完整的改革运动。这就表明,这场运动并不是由某一个单独的政党领导,由特定的社会阶层参加,发生在某个特定地区的改革运动。进步运动中惟一的凝聚力是人们对改革的渴求和热情。它是在面对工业化、城市化与移民潮的国内背景和革命与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的国际环境下,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的广泛调整与适应。大体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和州的改革,主要目标在于建立公正的州、市政府,消除城市和州政府的腐败现象;二是社会正义运动,中心内容是改善城市大众,尤其是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三是联邦政府的改革,即要求运用联邦政府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限制大公司的随心所欲,调整金融、货币、资源等经济政策,并对劳工政策实施改革,等等。进步运动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全国规模的改革运动。

二、论述题

1.论述地理环境对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在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地理环 境对两大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对埃及文明的影响: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狭长的绿洲地带,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尼罗河泛滥蕴含的水资源不仅提供了生产、生活所需的水,还将上游大量的营养土带到了埃及,但又极少发生洪涝,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正如希罗多德所说,尼罗河使得埃及人“不费什么力气就获得农业果实”。而农业的繁荣,为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统一的灌溉农业促进了埃及王权的加强,埃及法老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且导致庞大官僚机构的产生。同时也促进了埃及历法、医学、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

埃及文明地处非洲东北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的撒哈拉沙漠东部,四周皆有天然 物为之屏障,这样封闭孤立的地理环境使得埃及免于遭受外族入侵,但也使得其对 外交流发展缓慢,使得埃及产生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二)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新月形平原被称为两河文明,也叫苏美尔文明,也是紧紧依靠着两条流经西亚的河流而发展起来的文明,与埃及有很大的不同,两河流域灌溉农业与埃及相比显然有许多不利的因素,两河流域常发水灾,且盐碱化严重,但仍然哺育了西亚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与外界联系的地理条件与埃及也大不相同,其深刻影响了两河流 域文明的发展。一是开放的地理环境带来了频繁的民族迁徙与冲突,使得两河流域 国家的政治变迁始终体现为民族交替与王朝更迭。它经历了从城邦、王国到帝国的 不断演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发展脉络。二是开放的地理环境也使两河流域的商品经济较早发端和兴盛。

(三)地理环境对古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作用一直是古代史所研究的重点问题之 一,传统古文明研究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最初的产生和发展,但也有一些学者 提出质疑,黄跃庆认为古埃及文明产生的终极原因并不是尼罗河的作用,而是史前时期埃及的生产者、生产工具和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某学者说,宗教改革用一本天经地义的圣经取代了教皇,美国革命用一纸文件取代了国王,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美国学者考文教授在《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宗教改革以天经地义的《圣经》取代了一贯争取的教皇;而美国革命用一纸文件的统治取代了国王的统治”,准确地概括了西欧宗教改革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最高机构是罗马教廷,教皇掌握行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威。教皇颁布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驳回,同时教皇还是天主教世界的最高法官,接收各地各地的上诉,是各国之间纠纷的仲裁者。宗教改革时,路德否定教皇的权威,肯定《圣经》的权威,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具体而言,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制定的神学。英国教会方面,1563年议会制定、1571年修订并最终通过的《三十九条信纲》规定了英国教会的教义,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

(二)美国独立后,于1787年制定了《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4年。总统既拥有行政大权,又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从国家体制来讲,这部宪法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它通过三权分立的体制来增强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协调资产阶级的和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并且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膨胀以及个人独裁的产生。

3.用史实论述论述非洲非殖民化的过程。

二战后非洲非殖民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北非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展。从全过程看,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1)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运动的中心在北非,形式以武装斗争为主。1952年,埃及爆发了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七月革命,用暴力推翻了以英国为靠山的法鲁克封建王朝。1954年,阿尔及利亚在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开始近8年之久的民族解放战争。与此同时,摩洛哥和突尼斯也展开了反法武装斗争。1956年3月,法国被迫承认摩洛哥和突尼斯独立。同年1月,非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丹也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此外,利比亚也通过和平手段赢得了独立。194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英法军政府必须在1952年1月1日以前将政权移交利比亚政府。据此,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布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到1956年,北非六国,除阿尔及利亚外,都获得了独立。1952年肯尼亚爆发了被称为“茅茅运动”的武装起义。

(2)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运动在整个非洲大陆全面展开。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和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的胜利鼓舞、推动了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1957-1958年加纳和几内亚两国独立为契机,非洲大陆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独立浪潮。从1957-1968年短短的12年时间里,非洲大陆就诞生了32个新独立的国家。仅1960年,非洲大陆就有17个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3)20世纪70年代。葡属非洲殖民体系崩溃。葡萄牙是最早侵入非洲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也是放弃殖民统治最晚的国家。到70年代,它还在非洲霸占有6块殖民地。1963年1月,几内亚比绍率先掀起了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斗争。1973年9月,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宣布成立。1964年9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发表《武装大起义宣言》,掀起了民族解放战争。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发生军事政变,坚持殖民政策的卡埃塔诺政权被推翻。新政府改变策略,与各殖民地解放组织谈判,承认其国家的独立。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一级安哥拉先后于1975年6月25日,7月5日,7月12日和11月11日宣布独立。至此,历时500年之久的葡萄牙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彻底崩溃。在葡属殖民地独立浪潮的推动下,法属科摩罗群岛和英属塞舌尔群岛先后于1975年7月、1976年6月宣布独立。1977年6月,法属索马里通过公民投票也宣布独立,成立吉布提共和国。

(4)1980-1990年,以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独立为标志,非洲大陆的非殖民化过程最终完成。1953年10月,英国将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和尼亚萨兰(今马拉维)联合组成“中非联邦”。1963年底联邦解体。1965年11月,南罗得西亚白人右翼势力政府片面宣布独立,1970年改名为罗得西亚共和国。由于白人统治集团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和种族隔离政策,激起了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和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领导的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武装斗争。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宣布独立,成立津巴布韦共和国。纳米比亚原名“西南非洲”,1890年沦为德国殖民地,1915年被南非占领,1920年由国际联盟委任南非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纳米比亚成为联合国托管地。1949年,南非通过《西南非洲事务修正法》把纳米比亚当作南非的一个省。1960年4月,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成立并于1966年8月开始领导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1968年6月,西南非洲更名为纳米比亚。又经过长达20年的斗争和较量,1988年12月,安哥拉、古巴、南非三国签署协议,规定从1989年4月1日起实施联合国于1978年9月通过的关于终止南非统治的第435号决议。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宣布独立,至此,非洲大陆完成了非殖民化历史任务。

2015北京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1.罗马共和国向帝制过渡的原因

公元前6世纪罗马从一个蕞尔小邦征服整个意大利后,经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等一系列对外征战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罗马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社会斗争,进而向帝国转变,其中有着深刻原因。这是一个罗马史研究的重大问题,中国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

(一)阶级矛盾和斗争。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奴隶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奴隶的反抗,导致了西西里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等,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制的转变过程。

(二)经济基础被破坏。罗马的共和政体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邦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当大量使用奴隶,奴隶制充分发展,地产日益集中于人数不多的大土地所有者手中时,小农经济瓦解了,城邦的经济基础随之崩溃。

(三)奴隶主内部矛盾尖锐。由于海外扩张及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矛盾尖锐;罗马社会新兴的奴隶主阶层——骑士产生,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实权,仅能担任保民官之类的军职,骑士阶层和元老院之间矛盾尖锐。

(四)连绵的征战给罗马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土地和奴隶,使得罗马奴隶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罗马阶级关系日益复杂,以及奴隶与奴隶主阶级之间、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罗马及同盟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统治阶级内部元老和骑士阶层之间的矛盾。尖锐的矛盾导致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罗马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动荡,事实上这一系列的动荡造成了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我国史学界关于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原因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近年来, 也有学者提出一些新观点和看法,例如从道德的沦丧和价值的变化、罗马共和国贪污腐化、贫富分化等角度来解读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原因。

2.简述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

(一)战争的起因是巴勒斯坦“圣地”问题。巴勒斯坦此时在奥斯曼土耳其境内。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为争夺“圣地”管辖权而发生争执。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支持天主教徒的要求。1852年,土耳其政府宣布“圣地”管辖权归于天主教会。

(二)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以保护东正教徒利益为名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1854年,法国和英国担心俄国的扩张会威胁它们在中近东的利益,于是加入土耳其一方作战。战争很快转到俄国的克里木半岛。俄国在武器装备、军队训练、军需供应、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英法。1855年英法联军最后打败俄国,双方于1856年3月签订了《巴黎和约》。根据和约,俄国丧失了黑海保留舰队和在黑海沿岸设立要塞的权利以及放弃了以前吞并的一些领土。

3.简述苏格兰启蒙运动

苏格兰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除法国之外的另一个中心。苏格兰启蒙运动声势浩大,成就显著,其原因主要有:专制统治的枷锁已经打碎、社会政治环境比较宽松,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拥有比较充分的言论自由。

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年)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休谟著有《人性论》《人类理解力研究》和《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等,哲学上主张不可知论,对感觉之外的存在持怀疑态度,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态度。在经济学方面,他关于国际贸易的学说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很大的影响。其社会历史观以人性论为基础,把对财富、享乐和权力的追求视为人之本性,认为人性始终不变。(2)亚当·斯密是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最伟大的经济学家。1776年发表代表作《国富论》,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被公认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

此外,在哲学方面有哈齐森、佛格森等人,在史学方面有米勒、威廉·罗伯逊,在文学方面有罗伯特·彭斯和博斯伟尔等人,在医学方面有卡伦、尼达姆等,在科学方面有发明蒸汽机的瓦特。

4.阿克巴改革措施和评价

(一)背景: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1605),帝国版图辽阔,各地规划不一,各种矛盾十分尖锐,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阿克巴进行了改革。

(二)措施:① 政治方面:皇帝 独揽军政法教最高统治权,皇帝之下除宰相外,设四大臣辅佐皇帝统辖中央机关,各部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设总督管军务,中央另派行政长官掌管税收和民政,实行统一的军衔等级制度并按军衔高低授予采邑。实行曼萨布达尔制,化行政为军事组织,官吏多授予军级,曼萨布达尔分33级,最高者可拥有1万士兵,拥有5000名士兵以上的曼萨布达尔只能由皇室王子担任,各级曼萨布达尔主要履行军务,也同赋税与司法有关,军队的来源由各省长及军事采邑的封建主提供。

② 宗教和民族方面:取消传统的宗教和民族歧视政策,在统治阶级内部提拔了不少印度封建主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取消印度教徒的人头税和巡礼税,允许其宗教信仰自由,综合各种宗教教义,创立所谓的“神圣宗教”,企图借以统一各总宗教,消除矛盾。

③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下令丈量全国土地,按产定级,作为征收地租的标准,取消包税陋习,除主要发展农业外,还特别支持发展工商业,重试修路。

④ 社会风习方面:废除许多成规陋习,创立学校,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允许女子受教育。

(三)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缓和了各种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收税中的舞弊行为,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巩固了帝国的统治。但是,改革并为消除莫卧儿帝国的危机,阿克巴死后,矛盾再次激化,帝国也逐渐衰落下去。

5.简述美国进步运动

美国史学界一般把1900年~1917年间美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运动统称进步运动。在性质上,进步运动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有社会各阶层参与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目的在于消除美国从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种种社会弊端,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和经济秩序。在内容上,进步运动同时在联邦、州和市三级展开,从政治上的争取妇女选举权、市政改革到经济领域的反托拉斯运动,从救济穷人和改善工人待遇的社会正义运动到自然资源保护,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19 世纪后期的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迅速兴起,国民财富急剧增长,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完成工业化,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工业化的完成是美国历史上具有根本意义的事件,引起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大调整,但并未消除社会贫困,反而导致了进步与贫困的矛盾冲突,美国陷入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困境中。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却极度衰退成了美国当时尤为显著的社会特征。美国的民主制度被扭曲,金钱操纵政治,国家政治机体被侵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受到严重威胁。

20 世纪的美国,是一个人人热衷于追逐物质财富的时代,人们对于金钱的关注高于一切,公民的政治意识普遍淡薄,当时流行于美国的基本信条是自由放任主义。民主本是大众参与的政治,是具有民意影响决策机制的政治。而当时的美国在政治上却与民主政治背道而驰,下起乡镇、选区,上至州和联邦,到处出现了组织不正规化的党机器,大大小小的党魁把持着选举、立法、行政部门,正常的政治秩序几乎不复存在。由此看来,美国的民主制度实际上已经成了徒有其表,名不副实的空壳,有的只是充斥一切的腐败。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现实下,美国一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仁人志士立志改革,铲除时弊,维护公益,终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汇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改革洪流,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进步运动。

事实上,进步运动并不是有组织的全国性运动,而是众多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的聚合。因为改革者们常常分散行动,所以从来就没有形成一股压倒的舆论,来支持一个完整的改革运动。这就表明,这场运动并不是由某一个单独的政党领导,由特定的社会阶层参加,发生在某个特定地区的改革运动。进步运动中惟一的凝聚力是人们对改革的渴求和热情。它是在面对工业化、城市化与移民潮的国内背景和革命与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的国际环境下,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的广泛调整与适应。大体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和州的改革,主要目标在于建立公正的州、市政府,消除城市和州政府的腐败现象;二是社会正义运动,中心内容是改善城市大众,尤其是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三是联邦政府的改革,即要求运用联邦政府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限制大公司的随心所欲,调整金融、货币、资源等经济政策,并对劳工政策实施改革,等等。进步运动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全国规模的改革运动。

二、论述题

1.论述地理环境对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在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地理环 境对两大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对埃及文明的影响: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狭长的绿洲地带,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尼罗河泛滥蕴含的水资源不仅提供了生产、生活所需的水,还将上游大量的营养土带到了埃及,但又极少发生洪涝,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正如希罗多德所说,尼罗河使得埃及人“不费什么力气就获得农业果实”。而农业的繁荣,为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统一的灌溉农业促进了埃及王权的加强,埃及法老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且导致庞大官僚机构的产生。同时也促进了埃及历法、医学、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

埃及文明地处非洲东北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的撒哈拉沙漠东部,四周皆有天然 物为之屏障,这样封闭孤立的地理环境使得埃及免于遭受外族入侵,但也使得其对 外交流发展缓慢,使得埃及产生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二)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新月形平原被称为两河文明,也叫苏美尔文明,也是紧紧依靠着两条流经西亚的河流而发展起来的文明,与埃及有很大的不同,两河流域灌溉农业与埃及相比显然有许多不利的因素,两河流域常发水灾,且盐碱化严重,但仍然哺育了西亚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与外界联系的地理条件与埃及也大不相同,其深刻影响了两河流 域文明的发展。一是开放的地理环境带来了频繁的民族迁徙与冲突,使得两河流域 国家的政治变迁始终体现为民族交替与王朝更迭。它经历了从城邦、王国到帝国的 不断演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发展脉络。二是开放的地理环境也使两河流域的商品经济较早发端和兴盛。

(三)地理环境对古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作用一直是古代史所研究的重点问题之 一,传统古文明研究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最初的产生和发展,但也有一些学者 提出质疑,黄跃庆认为古埃及文明产生的终极原因并不是尼罗河的作用,而是史前时期埃及的生产者、生产工具和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某学者说,宗教改革用一本天经地义的圣经取代了教皇,美国革命用一纸文件取代了国王,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美国学者考文教授在《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宗教改革以天经地义的《圣经》取代了一贯争取的教皇;而美国革命用一纸文件的统治取代了国王的统治”,准确地概括了西欧宗教改革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最高机构是罗马教廷,教皇掌握行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威。教皇颁布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驳回,同时教皇还是天主教世界的最高法官,接收各地各地的上诉,是各国之间纠纷的仲裁者。宗教改革时,路德否定教皇的权威,肯定《圣经》的权威,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具体而言,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制定的神学。英国教会方面,1563年议会制定、1571年修订并最终通过的《三十九条信纲》规定了英国教会的教义,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

(二)美国独立后,于1787年制定了《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4年。总统既拥有行政大权,又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从国家体制来讲,这部宪法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它通过三权分立的体制来增强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协调资产阶级的和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并且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膨胀以及个人独裁的产生。

3.用史实论述论述非洲非殖民化的过程。

二战后非洲非殖民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北非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展。从全过程看,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1)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运动的中心在北非,形式以武装斗争为主。1952年,埃及爆发了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七月革命,用暴力推翻了以英国为靠山的法鲁克封建王朝。1954年,阿尔及利亚在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开始近8年之久的民族解放战争。与此同时,摩洛哥和突尼斯也展开了反法武装斗争。1956年3月,法国被迫承认摩洛哥和突尼斯独立。同年1月,非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丹也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此外,利比亚也通过和平手段赢得了独立。194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英法军政府必须在1952年1月1日以前将政权移交利比亚政府。据此,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布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到1956年,北非六国,除阿尔及利亚外,都获得了独立。1952年肯尼亚爆发了被称为“茅茅运动”的武装起义。

(2)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运动在整个非洲大陆全面展开。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和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的胜利鼓舞、推动了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1957-1958年加纳和几内亚两国独立为契机,非洲大陆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独立浪潮。从1957-1968年短短的12年时间里,非洲大陆就诞生了32个新独立的国家。仅1960年,非洲大陆就有17个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3)20世纪70年代。葡属非洲殖民体系崩溃。葡萄牙是最早侵入非洲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也是放弃殖民统治最晚的国家。到70年代,它还在非洲霸占有6块殖民地。1963年1月,几内亚比绍率先掀起了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斗争。1973年9月,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宣布成立。1964年9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发表《武装大起义宣言》,掀起了民族解放战争。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发生军事政变,坚持殖民政策的卡埃塔诺政权被推翻。新政府改变策略,与各殖民地解放组织谈判,承认其国家的独立。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一级安哥拉先后于1975年6月25日,7月5日,7月12日和11月11日宣布独立。至此,历时500年之久的葡萄牙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彻底崩溃。在葡属殖民地独立浪潮的推动下,法属科摩罗群岛和英属塞舌尔群岛先后于1975年7月、1976年6月宣布独立。1977年6月,法属索马里通过公民投票也宣布独立,成立吉布提共和国。

(4)1980-1990年,以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独立为标志,非洲大陆的非殖民化过程最终完成。1953年10月,英国将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和尼亚萨兰(今马拉维)联合组成“中非联邦”。1963年底联邦解体。1965年11月,南罗得西亚白人右翼势力政府片面宣布独立,1970年改名为罗得西亚共和国。由于白人统治集团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和种族隔离政策,激起了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和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领导的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武装斗争。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宣布独立,成立津巴布韦共和国。纳米比亚原名“西南非洲”,1890年沦为德国殖民地,1915年被南非占领,1920年由国际联盟委任南非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纳米比亚成为联合国托管地。1949年,南非通过《西南非洲事务修正法》把纳米比亚当作南非的一个省。1960年4月,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成立并于1966年8月开始领导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1968年6月,西南非洲更名为纳米比亚。又经过长达20年的斗争和较量,1988年12月,安哥拉、古巴、南非三国签署协议,规定从1989年4月1日起实施联合国于1978年9月通过的关于终止南非统治的第435号决议。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宣布独立,至此,非洲大陆完成了非殖民化历史任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