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峰考研]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辅导班-人大历史院…





[独峰考研]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辅导班-人大历史院…插图

原标题:[独峰考研]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辅导班-人大历史院考研经验真题

[独峰考研]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辅导班-人大历史院…插图1

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初试专业目录、参考书、复试分数线、真题以及初试经验等几部分的内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院系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华北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1956年正式建系,“文革”期间中断,1978年复校后重建。著名历史学家 范文澜 、 何干之 、 尚钺 、 戴逸 、李文海等教授曾先后主持历史系工作。长期以来,历史系本着“会通、经世、创新”的基本宗旨,按照“兼顾全面,突出重点,凸显特色”的发展思路进行学科建设,同时,依托教研室和系属各研究机构的人才和科研力量,不断努力拓展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领域,使历史系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实现立足教学,强化科研,发挥优势,推进学科发展,服务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总体目标。在教学上,我系积极尝试各项教学改革,在办好国家基地班的同时,开办文史哲实验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史哲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素质。在科研上,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曾有多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与此同时,重视学科内部的协调贯通,各个二级学科之间既坚持主体,又互补配合,为多专业交融合作、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点设立于2005年,该专业培养从事少数民族物质文化搜集、研究、保护、展示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的相关材料,基本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状况和前沿动态,有一定的考古或博物馆实践经验,具备独立的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国
[独峰考研]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辅导班-人大历史院…插图
考古学、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高等院校、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和相关行政事业单位。本专业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博物馆陈列设计、文物保护与管理的能力。

2、招生数据

2.1 专业目录

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院名称: 历史学院

专业代码及名称:0601Z1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611考古学综合

2.2 考试参考书

《考古学概论》马利清,人民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新版.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绍候、张海鹏、齐涛

《中国古代史(新版.下册)》 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绍候、张海鹏、齐涛

2.3复试分数线

总分:399

3、经验分享

(1)英语

在复习的开始阶段,注意英语基础的巩固,个人认为单词至少5遍,(基础性雄厚者另当别论);真题可以早早开始了,10月后,再重点整理英语真题;作文可以在11月后开始复习,我认为准备模板和自己写作练习是提升的关键。顺便说一句,本人英语水平很差,经过这一番复习下来,自认为自己花在英语的时间上最长,最后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吧。所以,衷心的劝各位英语基础不好的学弟、学妹,不要在意自己的起点高低,你们付出多少就有多少收获。

(2)政治

政治用肖秀.荣的资料分数不会太低。用肖秀.荣全套的资料,包括精讲精练、1000题、讲真题、肖八、肖四。风中劲草的资料也不错。今年政治大题肖秀.荣四套卷里全部都有,难度不大都见过,大家也基本都背过,而今年选择题难度较大。选择题尤其是多选有时比较烦,大家平时要注意多练习选择题。到了11、12月份的时候,市面上会出现大量的模拟卷、押题卷,我基本上都买了,把选择题都做了。大题只背肖秀.荣的四套卷和八套卷就够用。

(3)专业课

总体规划和作息

打鸡血灌鸡汤在准备考研中毫无益处,只会徒增莫名其妙的自信。只有理智的分析、计划和踏实、准确的执行,才能最终达到目的。考研不是准备期末考试,突击个两三天就能拿到不错的成绩,考研最少也要持续三个月的时间,既然要打攻坚战,那么就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以及能坚持下来的作息习惯。

我在大三的11月份开始了解考虑院校专业的问题,然后1月份搜集了一些专业相关资料。因为3月份回学校还要准备雅思考试(不是为了出国,只是想要提升一下英语水平),所以真正开始看考研书籍是从4月份开始。我用到的参考书目包括《中国考古通论》(张之恒)、《考古学概论》(马利清)、《考古学理论》(陈淳)、《中国古代史》(朱绍候)、《中国文物学概论》(李晓东)以及《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另外又看了《中国陶瓷》(冯先铭)、《中国青铜器》(马承源)、《中国书画》(杨仁恺)以及《故宫与故宫学》(郑欣淼)几本书。

从4月到7月底,主要是通读上述书目并整理笔记。我暑假没有待在学校,回家复习比较舒服清净,8月开始背诵的笔记,背了两遍。9月回学校根据真题开始把一些常考专题的笔记加入背诵,一直到12月底考试。

然后针对跟班,找个老师带着复习肯定是最好的,班我推荐考*研*公*众*号:“考研翘楚”上的独峰考研,毕竟跟班可以避免走弯路,提高效率。尤其是那边的辅导十分专业,在专业课方面会通过你的自身情况给你安排一位专业的辅导老师,独峰的老师会根据你得情况为你安排一份最适合你的复习规划,让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什么,跟着节奏一步步来,这样可以让不那么慌乱。公共课方面直接是独峰那边特色的学管老师团队为你提供答疑,全力助力你考研复习,所以推荐给大家。

上面就是专业课的总体规划,接下来说到作息问题。

经常在微博里看到什么早上五点去图书馆占座位、凌晨两点还在走廊背书的新闻,不管这些同学最后结果如何,我只能说我做不到这样,也没有必要这样。我考研时的作息从4月到8月是早上8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中午休息2小时,周末休息2天。9月份开始在图书馆预订了单人研读间,早上7点起床,学习时间从早上图书馆开馆的8点到晚上闭馆10点,中午回寝室午休1小时,回寝室后就不再看书,刷一刷手机等到12点预订完第二天的研读间就睡觉。每周五休息1天,除了背单词不看任何书,完全放松。我的学习时间和很多同学相比都不算长,除了最后两周模考的时候比较累,大部分时间我都处于一种比较舒服的学习状态,所以整个考研过程于我而言并不辛苦,也让我有更好的心态去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

我这么安排是因为我不想一味地追求学习的绝对时间,我想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我每周必须休息一天才可以更好的开始下一周的学习。不过这个学习时间的安排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学习效率峰值和身体状况都不尽相同,只要选择自己舒服的、可以坚持的学习时间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但一定要记住,不要为了刻苦而刻苦,效率是比时间更重要的。我身边有同学一开始学习时间长达一天14个小时,但是坚持不了一个星期就受不了了最后放弃考研。

专业课具体复习

专业课一定一定要重点分析真题,最好自己列一张表格,将历年考题内容按专题分类计数。很多经验贴都强调要通读参考书目,但是因为社科院考题其实有很明显的出题规律和偏向,所以根据真题来看书整理你的笔记重点是更加有效率的。此外,社科院经常会考到之前考过的题目,所以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还是推免,所有的题目都要非常熟悉。

通论在以上书里算最难啃的书了。大家在复习前期感受都是乱,看不懂,过了一遍也基本没印象。我只能说这是必然的,考古入门难。整个通论我在复习的时候翻了不知多少遍,才勉强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看书首先是要研究目录,通论的目录就是一个结构,大家看一章回归下目录,知道我看的是什么。我复习通论就是先通体这样看一遍。

再说通论怎么细看。首先通论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的。咱们复习也是按各朝代为顺序来复习。然后,在每个朝代中都列以城址考古,墓葬考古,遗物考古这三个大的结构,这样通论的骨架就出来了。框架出来再填肉,这就是苦功夫了。切忌不要没头没脑的拿到些名词解释或者题目的答案就开始胡乱的背,因为这样背到后面就是一团乱,自己都不知道背的是什么。只有根据考古通论背,才会有逻辑,有条理。我复习了一年,也是暑假过后才开始背笔记的,基本是一个月背将近一遍,背了三遍多这样就开始考试了。

这里插个重要的话就是,通论的每个章节的前面都有考古学文化的概述和特点。个人认为这些概述是很重要的。

我举个栗子说下通论的隋唐五代考古:这一时期内容的考察主要是以唐代为主。考古通论上519页的前面概述是这样阐述的:“唐初,太宗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随后高宗、武则天时期,保持了统一和强盛。玄宗开元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唐朝一直为内乱外患所困…”我这里标明了页码就是想让你们翻一下。这段话包含了几个时间段,而这几个时间段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唐代考古学文化和遗物的分期,比如说铜镜、石窟寺、壁画、瓷窑、墓葬分期等。因为文化的的强盛是由经济政治所决定的,唐代的一强一盛自然导致了文化的明显分期。

由此得出的隋唐两代考古学文化分期就可以分为四期:

1.隋朝(这一时期物质文化面貌还沿袭着不少北朝风格)

2.唐建立到唐高宗时期即初唐时期(文化面貌既沿袭了隋朝风格,又有所创新,是唐初创阶段)

3.武则天在位时至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即盛唐时期(大型墓葬、城址、制作精美的器物等多出现在这一期,各类文物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反映出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盛世气象)

4.安史之乱后至唐朝灭亡,即晚唐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时期,这一期的墓葬规模、出土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大不如前,尤其是异域风格的器物大量减少,反映了唐王朝逐渐趋于保守,衰退的景象)

这个栗子的阐述已经帮大家回忆了一个经常考的真题。隋唐铜镜的分期和特征,分期就是以上写的。

而后是五代十国,因为战火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就得到了相对的稳定,所以出现了经济中心的南移,而考试要考五代的话肯定就更倾向于考南方地区。这就是我想跟大家说的,这些论述很重要,间接的让我把握住了通论的复习重点。

大家一开始看的都是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很难看),这里我再大致说下新石器时代怎么看。总的来说,我得出的一个观点就是新石器时代虽然占据了通论近一半的页码,但是相对来说并不是考试重点,新旧石器时代考试加起来最多也是考一两个名词解释加一个大题。而出题也较多是主流文化。大家不用太花费时间。新石器时代复习的时候主要就是乱,解决方法就是把各个文化的时间顺序,和区域范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搞明白。比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年代是“平面的”,大家可自己把各文化、年代编成“立体的”放在一张图上,图做出来,就会瞬间觉得清晰许多。新石器时代背的话,建议背诵主流文化。

专业课背诵只能通过不断的重复记忆加深印象,专业课到最后我应该是背了有五六遍。我会根据背诵情况不断精简我的笔记,背的内容越来越少,最后冲刺阶段的笔记每个专题只有几页纸,但都是最精华最重点的内容。背到最后也会越来越快,一开始一专题要半个月,到最后差不多只用一个星期就可以把专业课全部过一遍。

中国古代史部分我是从大三一开始就复习起来了,把图书馆里所有版本的中国古代史教材都借过来,由薄到厚排了个顺序,先看薄一点的,然后逐渐递进,最后才看的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另外还有一本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程》,也值得看。其他各个本版的教材就不一一述说了,应该都可以找到。

看书的时候我习惯随手做笔记,第一二遍看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还对照着课堂笔记进行了梳理,但是由于内容繁多,笔记有些乱,后来到第四五遍的时候,对课本内容已经比较了解了,笔记就有条理多了。

总体来说,我不会去死记硬背,就是多看几遍,多写写笔记,大致内容也就记住了。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我大概认真看了五六遍,其他版本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也基本都看了两三遍(我复习的时间比较长,从大三一开始到考前有一年多时间),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可以就看看朱绍侯的教材,扬大出题比较基础,都是朱绍侯的教材上面的内容,论述题大部分都是书上的标题转化的,能够充分掌握教材,考试应该问题就不大了。

其他的辅导书我有买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论述题和历年真题讲解,仝晰纲的名词解释,还有其他几乎能买到的所有考研历史参考书。在这里说一下我自身的感受:如果能把教材吃透,那么参考书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梳理框架,对知识进行整合,但是如果教材都没有把握住,光看辅导书是肯定不行的。辅导书的内容远远没有教材来的丰富,尤其是扬大考的都是朱绍侯的教材上的内容,其中不乏一些比较偏的知识点,这些内容辅导书上不可能全部覆盖,所以教材才是复习的根本,辅导书只能说作为辅助,不能完全依赖它们。

考前两周一定要把之前的真题拿来模考一遍,因为社科院历年真题并不多,所以初试题目全部模考一遍完全可以。主要是为了熟悉考试节奏,把握字数和时间,以及以防外一出现原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