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难度等级亮相,“三跨”考生堪称“勇士”,你选的是哪一种



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本科生遍地走”的时代,考研自然成了许多人追求学历,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种选择。不管怎么说,研究生都要比本科生更有优势一些。

不过虽然选择考研的人多了,也不代表考研就变简单了。考研可能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而且难易度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有些人很容易“上岸”,有些人就比较难了。

造成考研难易度差异的原因不止在专业,还跟学校、地区有关系,综合不同的因素,考研难易度会分为五等,第五等堪称“难上加难”。

考研难度划分5大等级,“三跨”考生令人敬仰

考研题目不简单这谁都知道,但整体上来说,考研本身这件事也存在难易度的划分,第一种最简单,第五种最难。

第一种:本地区、本院校、本专业。这种情况下考研的难度基本是最简单的。甚至可以说,只要把初试搞定了,基本就能顺利“上岸”。

在这里,学校你熟悉,考场你熟悉,导师你熟悉,学长学姐很好找,还有学了四年的专业知识,甚至说想提前了解一些复试的“技巧、内幕”都挺容易。这么多便利资源自然不算难。

第二种:本地区、本专业、跨学校。这个等级的难度也并不算高,相比第一档,唯一的变化就是跨学校了。其余的优势一样存在。

而至于跨学校这一点,对于有心人来
考研难度等级亮相,“三跨”考生堪称“勇士”,你选的是哪一种插图

说也根本不算难事。真正的有心人会在本科期间就想办法认识目标院校的考研、读研的学姐学长,甚至会想办法认识导师,等到你考研的时候,跨学校自然也不算什么问题了。

第三种:本专业、跨地区、跨学校。从这个等级开始,难度就已经上来了,你的优势除了专业知识外,基本都没了。

不过,这也是很多普通高校学生考研要面临的真实状态,能代表大部分的普通考研生,面对这种选择,其实只要做好准备,一切也不会太难。

第四种:本地区、本学校、跨专业。比起跨地区跨学校不跨专业,本地区本学校跨专业的难度还是要更大一些。

考研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专业选择,即便是本地本校,如果选择了跨专业,难度也是非常大的。毕竟没有四年的专业学习做基础,想要在一个新领域读研有所建树,难度可想而知。

第五种: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选择最后这一种考研的同学显然是“真的勇士”了,“三跨”考生从来都是被人敬仰的存在,当然,前提是你“成功上岸”。

三跨对于学生来说几乎就是准备一个全新的考试,你遇到的问题纷繁复杂,多种多样,而且还会遭受身边亲人朋友的打击与不看好,比起第一种“三不跨”的考生,不知难了多少倍。

考研这件事本身,到底算不算难?

看了上面的考研难度分级,很多还未准备考研的人心里肯定开始打鼓了,考研这件事似乎没那么简单。

其实怎么说呢,上面的这种被广为流传的考研难度等级划分,确实存在一些道理,不过显然也太笼统了。影响考研难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并不能这么简单的概括。

考研其实主要看两方面,一个是报考,一个是备考。这两方面的难度结合,才是考研前期难度的综合体现。而这些东西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难易度其实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因此一提到考研,有人会夸大其词,有人会过于轻敌,结果前者畏畏缩缩不敢考,后者大大咧咧马失前蹄。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只要你真下定决心准备考研,考研的难度其实并不算太高。

因为考研这件事不是一个人参加,国家分数线要满足不同学校的档次招生,分数自然不会定的太高,而且考研的题目难度也会趋于适中趋于稳定,保证处于大部分人能接受的水平。

备考阶段,考生需要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很多考研生没意识到一个问题,备考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复习课业内容上,考研的目的是尽量让自己不落榜,而不是考个好成绩就OK了。

复习时的主要目的也应是稳扎稳打,减少意外的和出现,没有意外,就代表你成功了一半,出现意外,你的成绩再牛可能也没用。

备考要从前期的各种细节开始,确定目标院校、专业、了解学校招生细则、了解导师、了解学校、了解种种相关动态等等。

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准备好之后,再努力复习准备各科的考试内容,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之后,你再去考研就会发现,考研还不算难。

备考期间,怎样做好复习计划?

首先肯定是确定目标,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的招生简章、招生目录以及录取资料等等,大致把目标院校的情况摸清楚。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好合适的目标院校及专业。

其次,想办法联系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想办法获取一些相关的考研资料和经验。这些东西对于做好复习计划很有帮助,可以事半功倍。

做好这一切,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做好安排,开始各科课程做复习计划了。并且按照计划严格的执行,好好的复习。

等到9月份开学的时候,
考研难度等级亮相,“三跨”考生堪称“勇士”,你选的是哪一种插图

一定要记着关注最新的招生简章。看看自己的目标院校招生有没有什么变化,加没加什么门槛。

一旦发生变故,自己不合适了,就要赶紧思考对策改变一些备考的方向,甚至是及时的换专业、换学校。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大约会在10月份进行正式的报名,11月份确认现场,12月份参加考试。

这段时间里除了把这些细节事情处理好之外,你最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态,然后多次做模拟考试演练。让自己不紧张。

初试结束之后,不用等到分数出来就应该好好准备复试,主要针对的就是口语和专业课,有些学校可能还会进行线上复试,相关准备要做好。

初试成绩出来后,如果过了,第一时间想办法联系导师。没有渠道提前见面就发邮件,让导师对你有个印象,然后根据师兄师姐的反馈了解一下导师,在面试时也能更有底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