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

2017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插图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帮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2017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插图1

?

?

?2017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分封制

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 (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2.永嘉南渡

衣冠南渡又称永嘉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少数族内徒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或者“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自此史称东晋。

3.申报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并实现了赢利的目的。

4.福州船政学堂

清船政大臣沈葆桢在1866年于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院。船政学堂最初称“求是堂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才而设。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毕业生中优异者被派往西欧各国深造。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不少成为北洋海军的高级将领,部分亦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知识 分子。

5.中原突围

是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初期的一场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原解放区成了蒋介石向华东、华北乃至东北发兵的重要障碍,也是全国解放区的前沿,因此它便成了国共双方都十分看重的战略枢纽。1946年6月23日,蒋介石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约30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其结果是被包围的6万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成功摆脱了30余万国民政府军的围剿。

6.摊丁入亩

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该制的推行,废除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7.藩镇割据

唐代中后期存在的地方割据势力。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藩镇势力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三,简答题

1.秦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一)秦统一的原因。(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从经济条件上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其次,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华夏族这一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再次,各阶层民众及统治者都要求统一。最后,经过长期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

(2)秦国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首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军队装备精良,供给充足,战斗力强。其次,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历史意义。秦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2.文革时期的特点

(一)政治方面。

1. 极左思潮泛滥并发挥到了极致, 例如提出了很多极左口号:”破四旧立四新”,“以阶级斗争为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知识愈多越反动”,“解放全人类”等等。

2. 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到了狂热的程度。超量印刷毛泽东的书,尤其是毛泽东语录更是人手一册。视毛泽东的话重于圣旨,毛语录遍布文章、报纸甚至大街,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

3. 强化“无产阶级专政”。

(二)经济方面。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计划经济为主,以集体经济为辅,取缔个体经济。每隔五年公布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纲。文革十年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在进行,国家的经济基础(所有制)和运行机制(国务院、国家计委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大的改变,“三五”、“四五”国民经济计划得到完成,大的建设部署安排没有中断,除1967、1968年两年外,总体上还是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葛洲坝水利工程、南京长江大桥、刘家峡水电站等等。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持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三)文化方面。批林批孔等

四,论述题

1.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由来华洋人以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及通商口岸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政治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2.抗战胜利后国内时局特点及各党派对中国前途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出现了和平统一的可能。中国经过八年的抗战,最终打败日本,赢得和平,因此,人民普遍反对内战。 要想避免内战,就必须打破一党独裁,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壮大,拥有两百多万武装和一亿人口的广大解放区。

三种主要的建国方案:

(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力争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依据党的“七大”确定的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提出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任务,即“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2)各民主党派基本上是中间势力,主张通过和平改良方法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的国家。1945年8月15日,民盟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中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成立宣言中提出:对美苏两国采取平衡政策,国内各政党相忍相让,通过政治民主化达到军队国家化,经济上要有在国家统一计划下的充分企业自由,用合理手段解决土地问题等。其他各民主党派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国主张。这些以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要社会基础的民主党派,在反对内战独裁、促进政协召开、维护政协路线的政治行动上,同中国共产党结成同盟,成为战后时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3)国民党及其附属青年党,顽固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提出了“国家统一,政治民主”的口号。这个口号的实质是:一面逼迫或引诱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行“军令政令统一”;一面继续玩弄召开“国大”“还政于民”的把戏,给国名党统治披上合法和民主的外衣。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和各党派平等协商要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能紊乱,根本大法不能变更,军令政令必须统一。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原因,影响,作用

(一)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
2017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插图2
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二)影响与作用

(1)积极作用

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④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渐渐落后于西方的局面。

?

2017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分封制

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 (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2.永嘉南渡

衣冠南渡又称永嘉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少数族内徒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或者“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自此史称东晋。

3.申报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并实现了赢利的目的。

4.福州船政学堂

清船政大臣沈葆桢在1866年于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院。船政学堂最初称“求是堂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才而设。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毕业生中优异者被派往西欧各国深造。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不少成为北洋海军的高级将领,部分亦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知识 分子。

5.中原突围

是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初期的一场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原解放区成了蒋介石向华东、华北乃至东北发兵的重要障碍,也是全国解放区的前沿,因此它便成了国共双方都十分看重的战略枢纽。1946年6月23日,蒋介石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约30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其结果是被包围的6万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成功摆脱了30余万国民政府军的围剿。

6.摊丁入亩

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该制的推行,废除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7.藩镇割据

唐代中后期存在的地方割据势力。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藩镇势力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三,简答题

1.秦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一)秦统一的原因。(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从经济条件上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其次,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华夏族这一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再次,各阶层民众及统治者都要求统一。最后,经过长期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

(2)秦国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首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军队装备精良,供给充足,战斗力强。其次,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历史意义。秦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2.文革时期的特点

(一)政治方面。

1. 极左思潮泛滥并发挥到了极致, 例如提出了很多极左口号:”破四旧立四新”,“以阶级斗争为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知识愈多越反动”,“解放全人类”等等。

2. 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到了狂热的程度。超量印刷毛泽东的书,尤其是毛泽东语录更是人手一册。视毛泽东的话重于圣旨,毛语录遍布文章、报纸甚至大街,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

3. 强化“无产阶级专政”。

(二)经济方面。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计划经济为主,以集体经济为辅,取缔个体经济。每隔五年公布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纲。文革十年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在进行,国家的经济基础(所有制)和运行机制(国务院、国家计委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大的改变,“三五”、“四五”国民经济计划得到完成,大的建设部署安排没有中断,除1967、1968年两年外,总体上还是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葛洲坝水利工程、南京长江大桥、刘家峡水电站等等。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持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三)文化方面。批林批孔等

四,论述题

1.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由来华洋人以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及通商口岸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政治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2.抗战胜利后国内时局特点及各党派对中国前途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出现了和平统一的可能。中国经过八年的抗战,最终打败日本,赢得和平,因此,人民普遍反对内战。 要想避免内战,就必须打破一党独裁,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壮大,拥有两百多万武装和一亿人口的广大解放区。

三种主要的建国方案:

(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力争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依据党的“七大”确定的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提出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任务,即“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2)各民主党派基本上是中间势力,主张通过和平改良方法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的国家。1945年8月15日,民盟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中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成立宣言中提出:对美苏两国采取平衡政策,国内各政党相忍相让,通过政治民主化达到军队国家化,经济上要有在国家统一计划下的充分企业自由,用合理手段解决土地问题等。其他各民主党派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国主张。这些以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要社会基础的民主党派,在反对内战独裁、促进政协召开、维护政协路线的政治行动上,同中国共产党结成同盟,成为战后时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3)国民党及其附属青年党,顽固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提出了“国家统一,政治民主”的口号。这个口号的实质是:一面逼迫或引诱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行“军令政令统一”;一面继续玩弄召开“国大”“还政于民”的把戏,给国名党统治披上合法和民主的外衣。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和各党派平等协商要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能紊乱,根本大法不能变更,军令政令必须统一。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原因,影响,作用

(一)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二)影响与作用

(1)积极作用

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④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渐渐落后于西方的局面。

?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