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3福建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2013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宗法制度
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 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在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485年,北魏孝文帝为了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颁布均田令。均田制的实行,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北方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大地主的联系,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采取汉化政策,让鲜卑贵族采用汉姓,同汉族大地主通婚,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语,还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金石学
宋代学者开辟的研究青铜器以及石刻等的一种学科。金石学家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古器物及古器物拓本的搜集,二是对古器物的鉴定及金石文字的考释,三是以古器物及金石文字来考订历史记载。主要的金石学著作,北宋时有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以及黄伯思的《金石题跋》;南宋时有赵明诚的《金石录》,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郑樵的《通志·金石略》。
4、厘金
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 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諴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此税,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厘金分为两种,一是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一是对坐贾征收交易税,称板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此税。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中体西用”
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将之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该思想得到保守派的大力支持,但遭到维新人士的反对。
6、乡村建设派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农村出现一种以知识份子为领导的,旨在“乡村建设”的活动。1928年梁漱溟在广州提出“乡治”主张。1929年在北平接办《村治月刊》,同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办村治学院,1931年又在韩复榘支持下,在山东邹平县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乡村建设》。1933年7月,召开乡村工作讨论会,推选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章元善、江恒源、许士廉六人为主席团,至此乡村建设派正式形成。该派的目的是实行“乡治”,开展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乡农学校,同时推行“新乡约”,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举办供销、信用等合作社,推行农业技术的改进措施。其基本理论是,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和精神上“调和持中”的社会,中国的问题只是“文化失调”,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应从乡村建设入手,然后扩及整个社会,恢复中国儒家伦理。1941年3月,乡村建设派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7、淞沪会战
1937年8月初,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略的大会战。9日,两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冲入上海虹桥机场侦察,当场被中国军队击毙。8月12日,日本舰队云集上海。8月13日上午,日军越界强占八字桥,进攻闸北。14日,中方发表声明宣言自卫。日本先后4次增加兵力,共30万人,中国则调动了70万军队。张治中、陈诚先后担任前线总指挥。中国守军英勇抗战,其中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土守卫四行仓库与敌人激战4昼夜,堪称壮举。中国军队坚持了3个月,毙伤敌人约5万人,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它是我国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8、张闻天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上海市南汇县人。又名洛甫。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代替博古负总责。抗日时期,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马列学院院长、中央政治局委员。1951年任
2013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3福建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插图
驻苏大使。1955年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1976年在无锡逝世。出版有《张闻天选集》。
三、简答题
1、简要评述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政策
(一)土地政策的内容。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相互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的调剂办法。
(二)意义。《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分土地、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方案,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渴望获得土地,要求摆脱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追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强烈愿望,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意义。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又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2、简述抗日战争后国内局势的特点以及各党派对中国前途的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出现了和平统一的可能。中国经过八年的抗战,最终打败日本,赢得和平,因此,人民普遍反对内战。 要想避免内战,就必须打破一党独裁,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壮大,拥有两百多万武装和一亿人口的广大解放区。
(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力争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依据党的“七大”确定的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提出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任务,即“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2)各民主党派基本上是中间势力,主张通过和平改良方法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的国家。1945年8月15日,民盟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中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成立宣言中提出:对美苏两国采取平衡政策,国内各政党相忍相让,通过政治民主化达到军队国家化,经济上要有在国家统一计划下的充分企业自由,用合理手段解决土地问题等。其他各民主党派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国主张。这些以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要社会基础的民主党派,在反对内战独裁、促进政协召开、维护政协路线的政治行动上,同中国共产党结成同盟,成为战后时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3)国民党及其附属青年党,顽固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提出了“国家统一,政治民主”的口号。这个口号的实质是:一面逼迫或引诱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行“军令政令统一”;一面继续玩弄召开“国大”“还政于民”的把戏,给国名党统治披上合法和民主的外衣。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和各党派平等协商要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能紊乱,根本大法不能变更,军令政令必须统一。
四、论述题
1、论述战国时期魏、楚、秦三国变法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
(一)相同点。(1)魏、楚、秦三国变法均针对“世卿世禄制”,或改革或废除。变法增强了魏、楚、秦三国的军事实力。
(二)不同点。(1)内容不同: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和颁布《法经》等。楚国吴起变法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办法,并根据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状况而进行改革。它的主要内容是: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整顿吏治、禁止贵族结党营私等。 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政治方面: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2)影响不同:李悝的变法取得了成功,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年的头号强国。楚国经过此次改革,政治得到整顿,军力也日益强大。但后来保守派发动政变,把吴起杀掉,吴起的改革几乎被废除。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此外,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都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
2、论述清朝前期反对分裂、巩固统一的斗争
(一)平定三藩之乱。清初,利用明朝降将镇守南方:平西王吴三桂驻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驻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福建,称为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决定全部撤藩,吴三桂随即在云南发动叛乱,响应吴三桂叛乱的还有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经过八年苦战,终于平定三藩之乱。这次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统一台湾。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进兵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收复澎湖,郑军守将刘国轩败回台湾,郑克塽遣使军乞降,清军遂进驻台湾。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二千。康熙帝收复台湾,完成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三)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始于康熙年间,继续于雍正年间,终结于乾隆年间,历时达七十余年之久。主要事件有:(1)平噶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2)平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木叛乱,统一新疆。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关系到国家对新疆、青海、西藏、蒙古的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元年(1723年),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支持青海 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反叛清朝。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余万人,进攻西宁。雍正帝命年羹尧为大将军、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统兵进讨。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岳钟琪发动奇袭,罗卜藏丹津军大败,罗卜藏丹津逃到准噶尔部,清朝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
(五)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任命鄂尔泰为云南巡抚 兼云贵总督,推行改土归流,把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改隶云南,命他总督云 南、贵州、广西三省,负责规划其事。从雍正四年至九年,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四 川、广西等省次第推行,许多土司被撤消,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
3、结合史实论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
(一)《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报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二)中共八大。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2)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对我国在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等工业化道路,这些是正确的;但是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
(四)大跃进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企图在总路线的指引下迅速发展生产力的一次尝试、实践的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大跃进”,反却导致了挫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不但没有加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相反却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直接的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大跃进”运动之所以导致失败,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首先,“大跃进”运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可能具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其次,“大跃进”运动说明企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合实际的。再次,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
(五)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实际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六)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为方针是在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确定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获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八字”方针改变了“大跃进”以来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等的错误做法,但对急于求成的“左”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彻底清算。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仍然认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对经济困难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对工业生产规模过大、工业发展速度太快仍然认识不清。
(七)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七千人大会。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和讲话,初步总结了 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错误。七千人大会在坚决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历史的局限性,如会上对“三面红旗”仍是完全肯定的,因此,七千人大会对经验教 训的总结、错误的纠正,只能是初步的,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指导思想。
?
2013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宗法制度
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 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在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485年,北魏孝文帝为了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颁布均田令。均田制的实行,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北方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大地主的联系,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采取汉化政策,让鲜卑贵族采用汉姓,同汉族大地主通婚,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语,还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金石学
宋代学者开辟的研究青铜器以及石刻等的一种学科。金石学家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古器物及古器物拓本的搜集,二是对古器物的鉴定及金石文字的考释,三是以古器物及金石文字来考订历史记载。主要的金石学著作,北宋时有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以及黄伯思的《金石题跋》;南宋时有赵明诚的《金石录》,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郑樵的《通志·金石略》。
4、厘金
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 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諴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此税,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厘金分为两种,一是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一是对坐贾征收交易税,称板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此税。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中体西用”
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将之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该思想得到保守派的大力支持,但遭到维新人士的反对。
6、乡村建设派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农村出现一种以知识份子为领导的,旨在“乡村建设”的活动。1928年梁漱溟在广州提出“乡治”主张。1929年在北平接办《村治月刊》,同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办村治学院,1931年又在韩复榘支持下,在山东邹平县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乡村建设》。1933年7月,召开乡村工作讨论会,推选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章元善、江恒源、许士廉六人为主席团,至此乡村建设派正式形成。该派的目的是实行“乡治”,开展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乡农学校,同时推行“新乡约”,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举办供销、信用等合作社,推行农业技术的改进措施。其基本理论是,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和精神上“调和持中”的社会,中国的问题只是“文化失调”,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应从乡村建设入手,然后扩及整个社会,恢复中国儒家伦理。1941年3月,乡村建设派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7、淞沪会战
1937年8月初,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略的大会战。9日,两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冲入上海虹桥机场侦察,当场被中国军队击毙。8月12日,日本舰队云集上海。8月13日上午,日军越界强占八字桥,进攻闸北。14日,中方发表声明宣言自卫。日本先后4次增加兵力,共30万人,中国则调动了70万军队。张治中、陈诚先后担任前线总指挥。中国守军英勇抗战,其中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土守卫四行仓库与敌人激战4昼夜,堪称壮举。中国军队坚持了3个月,毙伤敌人约5万人,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它是我国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8、张闻天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上海市南汇县人。又名洛甫。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代替博古负总责。抗日时期,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马列学院院长、中央政治局委员。1951年任驻苏大使。1955年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1976年在无锡逝世。出版有《张闻天选集》。
三、简答题
1、简要评述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政策
(一)土地政策的内容。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相互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的调剂办法。
(二)意义。《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分土地、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方案,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渴望获得土地,要求摆脱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追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强烈愿望,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意义。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又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2、简述抗日战争后国内局势的特点以及各党派对中国前途的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出现了和平统一的可能。中国经过八年的抗战,最终打败日本,赢得和平,因此,人民普遍反对内战。 要想避免内战,就必须打破一党独裁,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壮大,拥有两百多万武装和一亿人口的广大解放区。
(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力争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依据党的“七大”确定的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提出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任务,即“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2)各民主党派基本上是中间势力,主张通过和平改良方法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的国家。1945年8月15日,民盟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中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成立宣言中提出:对美苏两国采取平衡政策,国内各政党相忍相让,通过政治民主化达到军队国家化,经济上要有在国家统一计划下的充分企业自由,用合理手段解决土地问题等。其他各民主党派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国主张。这些以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要社会基础的民主党派,在反对内战独裁、促进政协召开、维护政协路线的政治行动上,同中国共产党结成同盟,成为战后时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3)国民党及其附属青年党,顽固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提出了“国家统一,政治民主”的口号。这个口号的实质是:一面逼迫或引诱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行“军令政令统一”;一面继续玩弄召开“国大”“还政于民”的把戏,给国名党统治披上合法和民主的外衣。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和各党派平等协商要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能紊乱,根本大法不能变更,军令政令必须统一。
四、论述题
1、论述战国时期魏、楚、秦三国变法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
(一)相同点。(1)魏、楚、秦三国变法均针对“世卿世禄制”,或改革或废除。变法增强了魏、楚、秦三国的军事实力。
(二)不同点。(1)内容不同: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和颁布《法经》等。楚国吴起变法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办法,并根据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状况而进行改革。它的主要内容是: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整顿吏治、禁止贵族结党营私等。 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政治方面: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2)影响不同:李悝的变法取得了成功,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年的头号强国。楚国经过此次改革,政治得到整顿,军力也日益强大。但后来保守派发动政变,把吴起杀掉,吴起的改革几乎被废除。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此外,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都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
2、论述清朝前期反对分裂、巩固统一的斗争
(一)平定三藩之乱。清初,利用明朝降将镇守南方:平西王吴三桂驻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驻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福建,称为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决定全部撤藩,吴三桂随即在云南发动叛乱,响应吴三桂叛乱的还有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经过八年苦战,终于平定三藩之乱。这次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统一台湾。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进兵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收复澎湖,郑军守将刘国轩败回台湾,郑克塽遣使军乞降,清军遂进驻台湾。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二千。康熙帝收复台湾,完成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三)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始于康熙年间,继续于雍正年间,终结于乾隆年间,历时达七十余年之久。主要事件有:(1)平噶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2)平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木叛乱,统一新疆。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关系到国家对新疆、青海、西藏、蒙古的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元年(1723年),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支持青海 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反叛清朝。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余万人,进攻西宁。雍正帝命年羹尧为大将军、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统兵进讨。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岳钟琪发动奇袭,罗卜藏丹津军大败,罗卜藏丹津逃到准噶尔部,清朝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
(五)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任命鄂尔泰为云南巡抚 兼云贵总督,推行改土归流,把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改隶云南,命他总督云 南、贵州、广西三省,负责规划其事。从雍正四年至九年,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四 川、广西等省次第推行,许多土司被撤消,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
3、结合史实论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
(一)《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报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二)中共八大。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2)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对我国在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等工业化道路,这些是正确的;但是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
(四)大跃进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企图在总路线的指引下迅速发展生产力的一次尝试、实践的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大跃进”,反却导致了挫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不但没有加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相反却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直接的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大跃进”运动之所以导致失败,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首先,“大跃进”运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可能具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其次,“大跃进”运动说明企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合实际的。再次,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
(五)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实际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六)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为方针是在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确定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获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八字”方针改变了“大跃进”以来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等的错误做法,但对急于求成的“左”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彻底清算。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仍然认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对经济困难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对工业生产规模过大、工业发展速度太快仍然认识不清。
(七)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七千人大会。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和讲话,初步总结了 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错误。七千人大会在坚决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历史的局限性,如会上对“三面红旗”仍是完全肯定的,因此,七千人大会对经验教 训的总结、错误的纠正,只能是初步的,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指导思想。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