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上岸与其是考研,不如是修行(16考研缘起)



3月31日凌晨1点,我点开了接受调剂志愿的窗口,点击了“确定”,屏幕上
三战上岸与其是考研,不如是修行(16考研缘起)插图

显示为“您已接受待录取通知”,加入了学校的新生群。在那一刻,忽然发现,三年的考研,终于结束了。看向那堆带到复试院校来准备复试的书籍,感慨万千。
遗憾总归有的,没有能够在一志愿院校中杀出血路,但能调剂到的这个学校,已经是我目前所能选择的最好选项。但更多的,是释怀与不舍:释怀于自己的研究生梦想终于实现,不舍于这3年来与考研的爱恨情仇。在此,希望以此文,祭奠这宝贵而又热血的青春。

缘起:对学历的向往与对未知的好奇如果问我,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考研的梦想,我想应该是大二上学期那会儿。宿舍休息的间隙中,偶尔中发现了考研这个玩意儿,了解中感觉这不失为不知前途时的一种缓兵之计。到了17年寒假时,了解到班里也有同学在考研,便和他们聊聊考研的事情,自己也上网去看有关考研规划的视频与推文,也就在那时,我知道了考研老师,他也是我考研路上所认识的第一个考研辅导老师。当时,我的目标是考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和今年考的专业是一样的,只是那时想着考国政专业,而现在考的是理论专业。具体为啥一战二战考的是地理,后面会说。
那时考政治学的缘由也很简单,专业课感觉挺简单与兴趣使然。当然,当时也不仅仅只是想考政治学的,也有考地理学的想法,因为中学时我的两次拿省市级奖项经历都是参加地理奥赛的,所以对自己的地理学基础还是颇为自信。但是当时觉得大二,对毕业后的事情还感觉太早,便没有多想。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北大的一次全国性比赛。这个比赛的承办方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是一个与地学、环境有关的创新比赛。那时的我看到了这个比赛,脑子里瞬间想起nature杂志上的一篇关于讨论六边形建筑稳定性的论文,有了个初步想法,便拉上了我要好的兄弟肥仔和棋姐组队,开始将创意想法逐步落地,变成参赛材料,送到北大那。说句实在话,那时的我们是跨专业学生,除了我是对大学地理有一点了解外,肥仔和棋姐都是只能以商科人的角度去对项目进行细化。而且,因为我本科学校是有两个校区,地理专业在另一个校区里,根本就无法找到老师来帮忙指导。可以说,一切都是摸石头过河。
意外的是,我们居然进了决赛,可以去北大展示项目了。收到通知邮件时正好在上课,坐我旁边的童杰被我狠狠地敲了好几下大腿。我连忙跟肥仔和棋姐说了这开心的事,还跑去辅导员那说。一开始辅导员还不信,直到队友也来说这事,办公室的老师们才相信,三本院校的学生居然能去北大展示项目了。在学院老师的联系下,人地专业的老师来给我们提供了指导,辅导员也带着我们去北大、解决了许多后勤与生活问题。现在想来,很是感激。

去北大参赛那会儿,学校官网头条上有我们的消息,学院官网上也有我们的消息,北大新闻网上有我们的照片。毛概老师在课上大赞特赞了我们。那时的我挺喜欢一个女生(下面就叫她a吧),大学男生总想在喜欢的女生面前展现自己。那时男同胞们都是出去玩啊之类的,我那时搞了个特别的——送了张北大明信片和一小袋南锣鼓巷的零食(现在想来就憨)。之后又因为这次北大之行,受邀去南开大学开会,又给a寄了一张南开大学的明信片。我第一次感觉,原来地理能给我那么大的荣耀,地理学领域是那样令人着迷、那样令人好奇。也就从那时起,我决定在地理学这条路上走到黑,却殊不知,这条路是极其难走的。

顺便说一句,当时在大三、大四时选择考研,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a去考研了,我也去了,颇有一种陪考的味道。最后,她在一战失败后便在职场中叱咤风云,而我则坚持遨游于考研红海中,三战终上岸。当然了,最后大家还是各奔前程路啦,我也没有去品尝到恋爱的味道。
后续5期内容请继续关注团锱铢,我将会从一战、二战、三战,一直到调剂上岸的全过程进行分享。如果觉得有收获,不妨点个赞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