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解读丨巫鸿《美术史十议》,考研所需的核心要点总结都在这篇了…



本文共6076字,阅读时长大约20分钟??

大家好,我是2023年保研上岸华东师大的熊熊姊。本期名著解读栏目和大家分享的是巫鸿的《美术史十议》。本文一共由十篇主题由大及小的短文组成,从多种视角引出对美术史的反思与想象,每一篇文章都自由舒展、各自独立,但文章内部的逻辑则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由于本书篇幅短小精悍(大概2小时左右就能读完),涵盖了近几十年来较新的史学史成果,对于美术史核心问题的阐述灵活多变,因此十分适合化用在论述题中作为论述支撑,还能紧跟“新史学观”的时代浪潮。

作者巫鸿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再做多余解释了。不了解的小花生们可以点击往期名著带读,里面有《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武梁祠》等多本巫鸿的作品哦~

接下来,熊熊姊将会浓缩每个章节的核心观点,进行一句话概括,然后梳理论证,并告诉大家相应的使用场景以及相关真题展示。小花生在看的时候注意要搞清楚论证的逻辑,这样考试中就可以随手拈来!

01?代序:“美术”小议
1??一句话概括核心观点:“美术”一词能否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值得重新考虑。

2??使用场景:美术史的研究对象、美术与美术史学科、美术史的跨学科特质、视觉文化与图像

3??该篇主要内容概述:

1、“‘美术’一词能否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值得重新考虑”的原因
“美术”一词具有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含义:
“美术”这个词是近代的舶来品,有非常明确的政治性和现代性。其本身是鲁迅、蔡元培、陈独秀等人所大力倡导的现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弘扬西学、改革陈规。中国古代的“美”主要指食品、人物、德行以至于政治,很少用来表彰艺术作品。尤其是宋元以后的主流文人画,更是反对绘画的感官吸引力,其主旨与视觉美的追求背道而驰。
美术史范围和内涵的变化:
美术史在西方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固定的和的定义。欧洲传统美术史研究以绘画和雕塑为大宗,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主义学派深受进化论解释模式的影响,把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演变,以及艺术家对美和完善的追求作为研究和说明的主要对象。然而,这受到了新一代美术史学家的批评,尤其是美术史学史。有些学者证明了这个学科不断变化着的内涵,实际上都是不同时期与特定地区的特定历史现象,和该时期与地区的文化、政治、社会及意识形态密切联系。“艺术”(fine art)和“艺术家”(artist)也都是特定时期的发明。

举例:青铜、玉器等作品首先为了礼仪和实用目的而制作,创作者大多数是无名工匠,这些作品的商业价值和美术价值均为后代的附加和转化。

2、影响

美术学科迅速膨胀,大量视觉材料纳入美术史其结果是任何与形象(image)有关的现象——甚至是日常服饰和商业广告——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对象。今日的美术史代表了一种新的学科概念:不再奠基于严格的材料划分和专业分析方法之上,成为了一个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各种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的交汇之地和互动场所。

3、“视觉文化”和“图像”能否代替“美术”?

“视觉文化代替美术”这一观点巫鸿觉得不可取。无数艺术品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被观看和欣赏。大教堂、敦煌石窟、墓葬艺术并非为了被观赏而修建,更多是营造一种环境,强调制作的过程,服务于某种实用目的。当代西方美术史研究中对“视觉”的强烈兴趣只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现象,与架上绘画的产生、美术馆的普及和心理分析息息相关。

“图像代替美术”这一观点巫鸿觉得不可取。原因①:“图像”或image主要指对现实的再现,指涉具有写实风格的作品,不符合当代美术史研究的对象;今日的美术史也会去研究肖像所再现的人物本身;他们的服饰、姿态和举止都构成了现实中的视觉表现。原因②:“图像”一词对艺术作品物质性的拒绝;今日的美术史家也越来越重视艺术品的物质性,包括媒材、尺寸、材料、地点等一系列特征。

4??相关真题
2021年 东华大学艺术概论?简答题: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
2022年 中国美术学院?中外美术史624?论述题:一张画可以用艺术作品(work of art)、图像(image)、图画(picture)三个不同的术语表述,不同的术语有不同的研究取向,请谈谈这种差异。
2022年 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人文学院 艺术学理论 论述题:结合美学和艺术史论,谈艺术与美的关系

02?图像的转译和美术的释读
1??一句话概括核心观点:现代美术史中的解释往往根据摄影对原始作品的,美术史家对照片的依赖实际上成为他们释读美术品的先决条件。

2??使用场景:摄影对美术史研究的影响;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关系;艺术媒介;图像学

3??该篇主要内容概述:

摄影本质上改变了美术史的运作。无论对资料收集还是分析方法,照片(包括影像)都起到一种中间介质的作用,把不同媒介、形式、尺寸的美术品“转译”成统一的、能保存和分析的影像。

1、摄影术在三个维度改变了美术史的基本思维方式
比较式论证方法的兴盛:19世纪下半叶开始,美术史研究和教学越来越以图像的比较组作为理论的基础。人们对实地考察的兴趣减退,幻灯片教学加强。如沃尔夫林就大力提倡幻灯片教学。艺术史研究和教育的阶级性减弱,更服务于大众,直观便捷。
“语言”到“视觉”的阐释结构变化,即“空间”到“视觉”的转化。照片只能提供单一视点的图像,观众和艺术作品的关系被缩减为目光的活动,注视的对象只是经过有意选取后的碎片。
研究者日益增长的对细节的关注。斯普林格将摄影术称之为“美术史的显微镜”。有助使研究者摆脱主观臆断,更加精确,进入科学的层次,但也更加需要整体的、直观的把握。
2、使用照片解读美术史的两大危险
观者不自觉地将一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
观者不自觉地把整体环境压缩为经过选择的图像。
举例:手卷的特征是强烈的时间性和私人性。与架上绘画不同,手卷的制作和阅读是缓缓展开的,由观者来控制展开的节奏和方式,而其他人只能在他身旁观看。手卷的构图性是开放的,没有一个总的构图;手卷的观看距离一般是胳膊的长度。这就让展开手卷的过程如同看电影那样有了蒙太奇一般的实践性。然而,经过摄影术的转译,这些特点都消失了。

举例:殿堂、石窟、墓葬都是多种艺术形式构成的艺术综合体,各种器物之前的关系都存在整体设计,固定的摆放方式常有宗教或者礼仪的意义。敦煌的晚唐到宋代的石窟流行设计程式:中央台座是佛像雕塑,两壁是对立式构图的经变画。在原有的采光条件下,佛像背后的大型壁画实际上很难看清,主要目的还是在于营造氛围、祈求功德,而拍照记录以后则变成了纯粹的艺术欣赏。

3、总结

摄影图像如同传媒:一方面只有通过报纸网络才能知道天下事,一方面也要注意媒体对事实的剪裁、转译,以及别有用心的误导等。

4??相关真题
2021年 南京大学 艺术基础理论665论述题:所见与所知,西方艺术史再现模式
2022年 华中师范大学 艺术概论864?论述题:媒介是人的延伸,对于艺术媒介的理解
2021年 中央美术学院 外国美术史 论述题:结合史学史的例子,论述图像学的产生、发展及史学史意义
03?美术史与美术馆
该部分尤其适合艺术管理专业的同学阅读和记忆??

1??一句话概括核心观点:中国美术馆和美术史界应该在教育、研究和公共展示等各个方面都设立更高、更符合社会和学术双重发展标准的准则。

2??使用场景:艺术展览、美术馆的发展、策展

3??该篇主要内容概述:

1、如何在美术史和美术馆之间建立更持续、密切的关系?

将对美术馆、美术陈列以及美术收藏历史的研究纳入在美术史系的常设课程中,和必修的“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课程有机结合。
在本科、硕士、博士的美术史教育中加入使用实际艺术品教学的课程。
通过专家指导,加强美术史系学生的艺术品鉴定和断代的能力。
聘请美术馆专业人员在美术史系设立专门课程。
鼓励美术史系教授和邻近美术馆的专业人员共同设计、教授课程。
美术馆设立特定的位置和基金吸引大学生、研究生前来工作。
美术馆鼓励美术史系师生在研究中使用馆内藏品并在馆编刊物中发表其研究成果。

2、美术馆如何开拓和完善和美术史界的合作渠道?

美术馆专业人员与美术史家合作计划具有学术深度的展览。
美术馆邀请美术史家担任特邀策划人,组织专题展览。
邀请馆外专家参与美术馆藏品图录的编写,以期提高效率和质量。
以美术馆与美术史界的关系为题召开学术研讨会,集思广益。

4??相关真题

2021年 中国美术学院
名著解读丨巫鸿《美术史十议》,考研所需的核心要点总结都在这篇了…插图
中外美术史624?简答题: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考古发现或艺术展览与艺术史写作的关系。
2020年 上海师范大学 美术史通识688?论述题:展览和艺术发展关系
2022年 厦门大学 艺术概论818?论述题:策展与美育怎样更紧密结合
2022年 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管理学概论 论述题:谈谈未来十年艺术管理实践和学科发展问题

04?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1??一句话概括核心观点:一件艺术品是一个持续变化中的生命,在鉴赏评析艺术作品的时候,要考虑艺术作品原来放置和应用的环境以及它流传、收藏的场域。

2??使用场景:继承与发展、古今视域融合、原境(context)、艺术的他律性、艺术与时代

3??该篇主要内容概述:

美术史教学越来越局限于课堂讲授、阅读和写作,于是产生了一种倾向,重新强调对艺术品本身的研究,即“对实物的回归”。大量古代绘画在历史过程中不断改变面貌、地点、功能和观看方式——即被赋予不同的“历史物质性”。因此,艺术品研究并不只是研究原本的那件物品,而是这件物品在历史长河中形态、意义、上下文的综合考察。

举例:古代墓葬遗址是建筑、壁画、雕塑、器物、装饰灯多种视觉形式的综合体,具有丰富缜密的内在逻辑。然而如果只对单独的特殊文物(比如宋代金石学的考古主要对象仅为铜器和石刻铭文)进行研究而没有一个整体的墓葬观念作为分析的基础,这些专门性研究在增添某种特殊知识的同时也消解了它们赖以存在的文化、礼仪和视觉环境。墓葬艺术实际上是将一个有机的历史存在转化为储存不同种类考古材料的地下仓库。

4??相关真题
2021年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外美术史 论述题:选取中国任意两件艺术作品,讨论艺术语境中艺术作品的功能和作用,并通过比较和分析阐述艺术家创作理念和时代特色。
05?重构中的美术史
该篇讨论美术史的内在层次和框架,真题考察概论较小,略。
06?“开”与“合”的驰骋
1??一句话概括核心观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可以从时间性的历史叙事(“合”)入手,也可以打破线性系统而寻找中国艺术与外来艺术的有机联系(“开”)。

2??使用场景: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中外交流、多元文化

3??该篇主要内容概述:

中国美术史既非纯粹的,而是这两种基本历史运作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层次上的复杂的结合和穿透。

我们常常把的概念可以打破这种历史分期的约束。

4??相关真题:各大院校有关艺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都可适当引用

07?“墓葬”:美术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
该篇和艺术考古、墓葬艺术关系较大,真题考察概论较小。内容与第四篇略有重合,略。
08?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
1??一句话概括核心观点:学术潮流影响了艺术作品的选择和传播。
2??使用场景:艺术批评与艺术作品的关系、艺术典范(canon)、灵韵(aura)

3??该篇主要内容概述:

1、艺术典范的产生

在第七版《詹森美术史》中,更加具有“艺术性”的作品,被更加符合当今美术研究、鉴赏、收藏中的新观念和潮流的作品所取代。这同时体现了学术潮流影响了经典作品的选择和传播,以及是经典作品对美术史研究的影响和制约。属于经典作品的图像被不断复制,一方面为学者提供了研究的素材,另一方面进入流行文化,转化为形形色色的商品和娱乐品。其结果是少量的图像得以占据极大的空间。兰迪·肯尼迪评新旧《詹森美术史》的插图选择:“为数不多的艺术家被迎入名人家族,他们的作品在美术馆和明信片架子上得到永生——换句话说他们被包装成功。而一些打手们,也就是批评家和学者,则潜伏在四周的角落里,等待时机向声誉最佳者发起挑战。”

2、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作品“经典化”的五个基础
美术馆和私人收藏的建立和研究,重要学者的参与收藏图录选择和撰写,从美术史角度证明其收藏品的艺术性和历史价值。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博士论文常以“专题性”(monograph)为主要特征,其研究对象已经赫赫有名。
重要的展览会以及辅助活动。
大型国内外展览会促进大型中国美术史资料库的建立。
一系列中国美术通史也把最著名的中国美术家及其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

4??相关真题

2022年 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人文学院 外国美术史 论述题:典范在艺术史中的建构与解构
各大院校有关艺术批评与艺术作品的关系都可适当引用
09?美术史的形状
1??一句话概括核心观点:复古的本质不是守旧,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探求。

2??使用场景:继承与创新;传统与反传统;赵孟頫的美学理念

3??该篇主要内容概述:

1、怎样理解“复古”?

提倡复古不是全然不变地恢复古代,而是把将来折射为过去,通过对某种遗失形象的回忆、追溯和融合实现一种当代的艺术理想,名为复古,实为创新。所谓的“古”其实是不同时代的创作者/理论家对某种特殊艺术风格和理念的主动建构,对当今世界的反思与超越。在“前卫”(avant-garde)出现以前,“复古”是建构当代性的一个主要渠道。艺术进化意味着传统的延续,而复古意味着传统的断裂,它不是过程而是事件。但是一旦某种复古风格被主流化了,他就脱离了那个创作的瞬间,进入了持续性的发展和演变的领域。

2、如何理解“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赵孟頫把“古”和“今”看作是不相衔接的两个时态,各有代表性的美学特征。
在这种风格的对立中,“古”有绝对的优势。
赵孟頫自觉把自己的艺术定位为对“今”的反叛和对“古”的看齐。
这种“有古意”的艺术不是为一般的“今人”创作的,能理解它的观众必定是“知其古”的同道。(赵孟頫:“吾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古,故以为佳。”)
4?? 相关真题
2021年 浙江大学 中国艺术史710?论述题:中国艺术史上的复古现象
2022年 上海师范大学 美术史论基础853?论述题:评价明清时期绘画中“临”和“仿”的现象
2022年 四川大学 中国美术史924?论述题:以复古为更新之我见
10?纪念碑性的回归
该部分涉及到学术界的论战较多,故略。有关“纪念碑性”的内容可查看往期名著带读: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至此,《美术史十议》整本书的整理到此结束啦。正如巫鸿在第十篇中所说的:“我希望读者们能把这本书看做重构中国古代美术宏观叙述的一种尝试,而不把它当成提供研究材料和最终结论的教科书或个案分析。”本书并非从专攻于细节,而是从宏观的美术史脉络来把握一些本质性的问题。因此,小花生们可以用在有关美术史学科性质、艺术管理、继承与发展等大型话题的论述题上,作为文章后半段的升华,加强论述纵深感。

而巫鸿有关“新史学观”的讲述,更是对旧版美术史论教材基础上的拔高。我们在考研复习的时候,要知道学无止境,既要抓牢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又要补充更新的学术成果,双管齐下,这样对美术史就有了一个更加全方位的把握,在后续的面试环节中也会给你增强自信心。

亲爱的小花生们,感谢努力的你阅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下期再见~

-end-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