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国际关系史研究生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_历史_会议_美国(第五届国际博览会)



2022 年9月24日至25日,第五届全国国际关系史研究生论坛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心举办,论坛自发布会议通知以来,共收到报名回执百余份,收到论文全文83 篇,经过评审专家审定,52篇论文最终入选本届论坛。会议同时邀请多位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重量级嘉宾发表主旨演讲,相关领域近20 位知名学者参与会议组织、点评环节。论坛通过腾讯网络会议平台举办,历史学院院长刘屹教授、副院长姚百慧教授、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心主任翟韬副教授致欢迎辞。

2022 年9 月24 日上午,研究生论坛举行4 场主旨演讲,对国际关系史学界重要议题、研究热点予以分析、解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围绕《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几点体会》展开论述,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总结,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戴超武发表《关于美国战略思想史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以遏制战略的形成为中心》的演讲,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战略的基础决策逻辑、外交战略思想,勾勒出美国大战略研究的前世今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立新以《跨国史视野下的冷战终结》为中心,从冷战国际关系史学史、方法论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冷战终结这一新兴研究热点进行了深入介绍分析,突出了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跨学科、多取径的研究特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赵学功教授分享了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回顾与反思》,对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予以了详细分析,随后展开论述古巴导弹的前因后果,并对战争的风险与危机管理进行解读。

9月24日下午至9月25日上午,围绕52篇参会论文,会议展开了分组讨论。本次参会论文选题分布广泛,涉及近现代国际关系史领域的诸多事件、现象与问题,选题在空间性上跨越全球。会议依据主题、研究方法分成13个小组,对明朝至现代的东亚国家关系,殖民主义与亚洲国际关系,非洲、拉美、大洋洲国际关系,欧洲国际关系进行讨论;亦从多边档案研究,文化、宣传与公共外交史,“底部”研究,以及国际关系学研究的视角展开交流。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对参会论文进行了点评,与会师生在友好的氛围中交换了意见。

9月2
第五届全国国际关系史研究生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_历史_会议_美国(第五届国际博览会)插图
5日中午,会议举行闭幕式及颁奖典礼。经过仔细遴选,与会学者挑选了13篇优秀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梁占军对获奖学生颁发优秀论文奖(见附表),并致闭幕词。梁占军讲授首先祝贺本次会议圆满举办,随后回顾了国际关系史在国内的建设与发展,最后勉励广大学子保持学术热情,再创优异成绩。

附表:获奖论文名单

1.程丹(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一战期间日本对华的资源掠夺与经济侵略—— 以“吉黑林矿借款”的签订为例

2.崔德龙(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西班牙问题”与战后初期的美国对法政策探析(1944—1946)

3.丁何昕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反殖民与冷战的纠葛:国际视野下的香港中文运动(1968—1974年)

4.李照珂(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美国对柬埔寨的干涉与脱身(1970—1973年)

5.陆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40—1941年泰国、印支领土纠纷与日英美博弈

6.马力(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波匈事件经济因素及保加利亚的应对

7.孙金龙(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芮恩施与民初美国对华经济扩张

8.王少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不知何处是他乡”:美国日裔赴日的起源和后果(1924—1952)

9.杨泽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从现实到想象:墨西哥革命对美国石油飞地的利权重构(1912—1917)

10.张晨(澳门大学历史系):中间人外交:清朝与南掌国的朝贡关系

11.张凌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外交史料的多重奏:19世纪中叶清俄关系史研究的再思考

12.张毅(澳门大学历史系):英暹《包令条约》的订约逻辑

13.张子恒(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英国对华进口配额政策的调整与中英配额交涉(1959—196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