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2021翻译硕士考研经验,感谢分享[…来自翻译硕士考研网…(西北大学2021博士拟录取)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440
名词解释
1.非语言符号

简析:

这是《传播学教程》的基础知识,但答题时需要注意整合。非语言符号是指超越自然语言的范围,通过人的感官而感知的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包括:第一,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也称为副语言。第二,体态符号,如手势、动作、表情、视线等,也有人称之为“体态语言”。第三,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此类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如仪式和习惯、徽章和旗帜、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城市和消费方式等。象征性和体系性是这一类符号的特点。

2.休眠效果

简析:

这也是《传播学教程》上的基础知识。休眠效果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得以发挥而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休眠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它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3.内容分析法

简析:

这道题同样来自于《传播学教程》。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实证方法,是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分析的定义,这些定义大多强调了内容分析的以下三个特点:

①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②系统性——讯息的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容分析逐渐从狭义向广义发生变化,主张定量考察和定性考察相结合的学者越来越多。

4.媒介依存症

简析:

“媒介依存症”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①过度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根据这一理论,日本的传播学者又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电视人”和“容器人”,都强调了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简答题
1.简述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简析:

这是《传播学教程》中的知识。大家可以按传播学教程上的两个点“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以及“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两个部分来回答。

第一部分,大家要明确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是二战后日本传播学者提出的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理论,这种理论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范畴,在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的历史总体进程的同时,将现代社会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以田中义久1970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为代表。然后具体论述一下田中义久的这个图示。

第二部分,提到书上讲到的几个4个点,并做出一个小小的总结即可。因为书上都有相关内容,小田心则不再此过多讲述。

2.简述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简析:

传播学自二十世纪初至40年代在美国形成以来,统治传播学研究的是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一批传播学者开始从技术的角度探究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作为媒介研究领域之一,媒介环境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媒介环境学派的先驱和奠基人有格迪斯、芒福德、沃尔夫、朗格。第一代代表人物有英尼斯、麦克卢汉。第二代代表人物有波兹曼、翁、凯里;第三代代表人物有莱文森、梅罗维茨。

主要观点:英尼斯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媒介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偏向性。麦克卢汉主要理论是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冷热媒介、地球村,媒介四定律等。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认为社会现实是在传播中建构和生成的。传统的传输模式只关注了政治和经济的社会秩序,而忽视了社会的仪式秩序:社会审美经验、宗教思想、个体价值、情感以及知识的分享。梅罗维茨提出了“媒介情境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情境的变化。保罗·莱文森,他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新新媒介》是他的代表作,其最著名的理论是“补偿性媒介 ”。他认为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是对旧有媒介的补充和更新发展,这个过程是在人的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推动进行的,并且这种补救贯穿整个媒介发展史。

这里只是提示和介绍,大家主要答题时最好分点分段作答哦。

3.简述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简析:

人工智能是新传学界、业界研究的焦点问题,考新传的同学也一定是做过专题总结的 ,所以这道题也非常的简单。这是一道影响类的题目,这类题目一定要辩证看待,也就是说,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

具体来看,这道题我们可以对“新闻传播业”这个词进行拆分,我们宏观一点来思考,即可从对传媒业的体制机制、经营模式等角度切入进行思考;也可以从新闻生产的流程这个微观角度来思考,从受众前馈,新闻生产,新闻分发等方面叙述人工智能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4.简述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职责、新使命。

简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六个方面、48字,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作出了最集中最鲜明的概括,体现了时代和形势发展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指明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努力方向。大家可以利用这六个方面结合实际进行论述。

5.简述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观念。

简析:

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还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或公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包括:第一,传播权。第二,知晓权。第三,媒介接近权。每个部分《传播学教程》上都做了详细的讲述,大家考试时根据书本内容进行展开即可。

论述题
1.论述新闻框架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新变化。

简析:

这是对《传播学教程》的拔高考察,主要内容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而新媒体环境中的变化则需要我们结合互联网环境做出思考。

首先,框架作为一个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贝特森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对新闻框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是戈夫曼的《框架分析》。戈夫曼认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的信息。其双重含义包括:第一,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人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人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第二人们往往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对新事物的认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框架理论开始运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因而诞生了“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两个概念。媒介框架指媒介机构信息化处理的组织框架,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研究。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关于如何理解新闻框架,书上也提到了四个方面,建议大家答题的时候也要写上。

关于新变化,大家可以从“消解”与“重构”两方面来思考。“消解”:即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框架出现一定的消解。新媒体上的受众非常分散,论坛、微博等变成了一类新兴的传播渠道,而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所设定的框架。以往传统新闻媒体设定的框架变得模糊,传统媒体所想要凸显和隐藏的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变得更加困难。“重构”:网络时代的新闻框架应当是由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建立的。传统媒体讲求的是深度,而新媒体所秉持的是时效性。具体内容大家在答题时还需要展开论述哟。

2.结合全媒体的发展趋势,谈谈你对媒体深度融合的见解。

简析:

这道题是考察大家对于热点的了解。习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是我国全媒体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挑战”。因此,答题时我们可以先通过阐述“四全媒体”这一发展趋势,分4个小点探讨媒体进行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另外,习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由此,在论述完媒体进行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后,我们可以从机制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内容建设、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具体阐述如何进行媒体深度融合。

材料分析题
1. 根据流言传播相关理论,结合材料说明“信息疫情”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简析:

这道题是结合后疫情时代出的题目,不仅考到了书上的关于“流言传播”的理论,还考到了去年的研究焦点“信息疫情”。

由于没有原版材料,小田心就对大体的答题思路进行简单的说明。“信疫”(infodemic),来自于 information+epidemic的组合,是指“过多的信息(有的正确,有的错误)反而导致人们难以发现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和可以依靠的指导,甚至可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这道题的答题落脚点为“形成原因”和“对策”,大家在思考时注意要结合流言传播的相关理论,如奥尔波特的流言公式,以及材材料进行分析。

2.请结合新冠期间新闻舆论工作的综合表现,谈谈对新闻舆论引导的看法。

简析:

这道题首先可以从目前舆论引导现状入手,总结出有哪些好的方面,有哪些值得改进的方面;进而针对不好的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故答题时可先谈谈什么是舆论引导,在疫情期间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主体部分——目前舆论引导现状(正/反)和对策性建议。

2021级真题总结
334&?440
今年334的真题在基于书本的基础上,有所拔高,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能在书上找到答案。从2020年开始334将名词解释改为了辨析题,这类题目更为灵活,注重考察大家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故大家在备考时要注意灵活和延展性学习。此外,从题量来看,2021年的题量相比于2020年,辨析题和简答题各少一道,题量的减少意味着每道题分值将会变大,这就需要大家进行更加深入的作答,也无形中提高了对知识掌握深度的要求。

今年的440由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与材料题组成,题型发生一些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去掉了2020年中的辨析题,增加了2020年没有的材料题。从题量来看,加大了简答题的数量。从内容上看,仍然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当然,考题中也有拔高性题目,特别是材料题,都是结合社会热点命题的,因此大家平时要多关注学界和业界的热点。

2020级专硕真题
?点击图片可保存
2019级专硕真题
?点击图片可保存
近三年命题趋势
从近三年的真题内容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从题型来看,专硕的真题题型稳中有变。334和440都有一些变动,334从2020年开始注重对于辨析题的考查,440的题型,相比于2020年,2021年减去了辨析题,恢复了2019年的材料分析题。

从题量来看,三年真题的题量是相对固定的。440近三年的小题数为12→13→13;334近三年小题数为11→12→10。

从题目内容来看,专硕三年的真题在考察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皆有所拔高。大部分题目在参考书目中能找到对应的答案,但是部分考题结合了学界热点,例如信息疫情,媒介融合等,这就需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热点并总结专题。新闻实务方面,基本上每年都会考察评论写作,此外,还不固定的考察过消息改写、微博新闻撰写等内容。故大家要注意,除了西大考过的实务题型外,各大高校常考的题型也可以进行准备,以防万一。

田心说
今天的真题解析就给大家讲到这里啦,如果你对「西北大学·新传专硕」的真题还有疑问,也欢迎和小田心一起讨论哦。

当然,大家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公众号留言、qq群、微信等方式联系小田心。「田心考研」的学长学姐们会一直陪着大家,直到梦想的彼岸。(西北大学qq群:1056497481)

往期回顾:

1.西北大学新传专硕参考书目解读(点我进入)

2.西北大学考研答疑(奖助金、学制、课程、分数线、报录比……)(点我进入)

/祝好/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