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跳楼事件被操控与被轻视的研究生们,你们要注意这种心理…(寒门学子现状)



2018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生陶崇园,在长期精神压力下,跳楼自杀。

陶崇园同学生前,成绩优秀,而且也开朗健康,家里是他遗留的满满的奖状。

临近毕业的他,还找到一份年薪20万+的工作,所以不存在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有轻生之意。

26日凌晨,他给妈妈打电话,说自己感觉很不舒服,但是又和妈妈说不用现在就来。感到十分奇怪的妈妈,早上6点多就到了学校,陶崇园对妈妈说,“我不晓得怎样摆脱王老师”。

妈妈安慰他,几个月之后就好了,而他却转身跑了起来。几分钟后,有人喊,“跳楼了。”

如今这里,还有同学送他的鲜花

在家人整理、阅读了陶崇园生前的文件之后,发现导致陶崇园生前精神压力极大的,很有可能是其导师王某。

之后,痛不欲生的姐姐将陶崇园生前疑似“长期被导师精神凌辱、压迫”等事公之于众,要求学校和导师给一个说法。

陶崇园的死,让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拼搏多年的寒门学子,明明只差几个月就能踏入社会开始新生活,为什么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开人世呢?

校园里的“囚徒”:导师的心理操控术

虽然以目前所有的证据无法给导师行为定论,但像陶崇园这般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下甚至走上绝路的学生并不罕见。

2016年,南邮学生蒋华文自杀。

南邮的学生们回忆,导师张某经常要求他们写论文,自己当第一作者赚稿费,赚的钱都归自己的口袋,不然就以毕业证做要挟,连实习的工资也要上缴给导师。

那么说来,张老师还好一点,扣40%的工资

写不出论文赚不了稿费的蒋某,在被导师要求退学之后,从9楼一跃而下。

值得欣慰的是,贪财的张老师已经被学校处理了

2015年,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姜东身自杀身亡,在他留下的遗书里,大量描述了导师有违师德的种种做派,

不过中南大学对此事态度隐晦,一年之后才下来处分,处分的内容是,导师杨某在论文质量把关方面未尽职责。校方也未对姜东身家里有赔偿。

多年前自杀的北大学生贾昊,虽然自杀没有和导师有明确的关系指向,但从同学的种种叙述中,他生前也活在不合理的师生关系阴影中。

在 兼职的时候,同学给贾某拍摄的照片

贾昊家庭条件不好,完全可以领学校的助学金。但是贾昊却选择把这个名额让给别的同学,自己去 上课。

而他的导师谢某,却总要贾昊免费给自己的儿子辅导英语,后来象征性地给一点,一个月400,干了3年。这个价格,他在 一节课就能赚到。

可即使这样,导师还总是数落他没用。这让贾昊的情绪十分抑郁,感到生活无望,未来在北京生活不下去。

资料cr《时代周报》

还有抑郁自杀的女作家林奕含。

被害者往往伴随着数十年的精神创伤

还有西安交大的博士生杨宝德,生前也被女导师每日差遣来干这干那:

去停车场接导师上班,拎包送水买东西,陪应酬,陪喝酒……导师对学生的掌控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师生之间甚至还有这种对话:“你喜不喜欢我的外套”……

这些学生的死亡虽从法理上跟导师无关,但从他们生前留下的只言片语来看,他们长久生活在一种如影随形的心理操控之中,继而逐渐与外界孤立,沦为心理的囚徒。

陶崇园生前的最后几个小时,面对母亲,也是“沉默”居多。

那么,这种让人无法摆脱的心理操控术是如何实现的呢?

1、树立绝对权威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导师与学生之间具有一种天然的权力关系。

学生的升学、就业、毕业论文、奖学金等方方面面都与导师有关,加上导师一般而言也是某领域的专家级人物,学生对导师会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

《忌日快乐》里,女主跟老师分手的时候,老师就威胁说“我不会让你这门课过的”。

具体到陶崇园事件中,从“拜师”开始,王某即以下跪、作揖及军事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绝对权威。

来源:新京报

王某的“权威”还表现在陶同学的整个升学过程中。

2014年陶本科毕业,王某希望陶崇园留校,以自身地位权力作保,承诺优先推荐他赴美读博,于是陶崇园最终放弃了保送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留在本校。

王某就顺理成章成为他的研究生导师。

但最后王某并没有让他赴美读博,而是要他留在研究所读博,即使出国,也要申请“联合培养”的学校,声称“如果陶放弃xx大学的学位,我无权做任何建议”。

也就是“他只要还是我的学生,还要毕业,就得听我的。”

一直被导师的权威压制,也没能出国读博,最悲催的是,陶崇园找工作也受到了导师的百般阻挠。

学生找工作,导师“不反对”,但提出“换导师”“退出研究所”等前提……

与权力一样,“权威”一旦被滥用,就会变成一头猛兽,慢慢吞噬掉一个人的生命力、自由意志和自我价值。

陶同学的悲剧,肇始于此。

2、摧毁你的自尊

刚刚我们提到,早年自杀的北大学生贾昊,生前不仅长期为导师儿子补习,也曾为导师在电话中骂自己“没用”难过不已。

西安交大的杨宝德生前被老师如仆人般使唤于各种私事和杂务,这点跟陶崇园的经历十分相似。

老师孩子补习但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陪太子读书”)、长期如仆役般被差遣于各种杂事,这些行为无疑是对这些立志做科研、学术的高学历知识分子人格上的一种贬抑。

你想想看,如果一个人长期以至高无上的权威凌驾于你之上,每日令你重复打水、买饭、洗衣这种服务人员的生活,甚至他叫你名字,你就得第一时间说“到!有!”

这种“奴仆化”的贬抑会对将自己认知为“知识分子”的同学造成心灵上的暴击,在无法摆脱的持续暴击之下,他们一步步地成为了低自尊人群。

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女人,也容易成为低自尊人群

要知道,低自尊的人往往更容易服从于操控。

陶崇园也被导师指责情商低

而“被人操控”和“低自尊”恰恰就是知识分子最无法忍受的两件事。长期处于内心和自我认知的极度分裂中的他们,于是沿着悲剧的轨迹一步步沉沦。

3、心理暗示、得寸进尺、孤立、胁迫

再看陶的导师平时训练学生的方法,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调教。

从陶崇园姐姐提供的聊天中不难发现,王老师已经把陶崇园训练成了一个有问必答、随叫随到、几乎都没有思考余地、只能接受他调配的仆从。

然后在“陶崇园!”“到!”这种奴仆般的心理暗示形成条件反射之后,陶崇园无任何反抗性地接受了导师的一切安排,洗衣,买饭,找眼镜,去他家。

导师有一个叫做control and decision 的实验室

心理暗示到极致的情况下,导师还让陶管他叫”爸爸“。

爸爸+主人+无上权威,陶会产生一种”无处可逃“的心理暗示,失掉了反思和反抗精神,也就失去了逃出生天的机会。

而“得寸进尺”又称“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小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一级地登,才能顺利登高。

在我之前说过的”北九州监禁杀人事件“中,善于心理操控术的松永太就成功利用了”得寸进尺“的策略,从勒索钱财到囚禁再到虐待,一步步将绪方纯子一家人折磨至关系、肉体和心理的三重崩溃,最终争相听从于松永太的指令——

女儿杀了父母,妹夫杀了妹妹,妹妹的女儿(10岁)杀死了自己的亲弟弟(5岁)。

再来看陶同学事件中,导师也存在某些“得寸进尺”的话术,从洗衣买饭到叫爸爸,陶同学一步步接受着他越来越过分的要求,也一步步陷入了自我认知分裂的泥沼。

导师曾说”叫爸爸和做家务是他和学生之间特殊的语言系统“,杨宝德女友如是评论

第三点是孤立,孤立主要体现在阻断学生与外界(甚至家人、伴侣)的联系,外界无法及时发觉受害者心理动向并给予 助。

杨宝德与女友的关系就是如此,陶崇园也一度被要求退出研究所、退出球队,还必须在研究所的群里宣布这个消息。

胁迫就不用多说了,在升学和就业的路程中,学生可能遭受到的胁迫会采用更加隐蔽的方式。

其实,在以上种种事件里,不管导师有没有起决定性作用,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

这些拥有高学历、高权威的老师,他们手里有主宰学生前途的权力,也有攻心、摧毁学生精神意志的能力。

在这些已经死亡的学生遗留下的种种记忆之中,我们也的确看得到一个个象牙塔”囚徒“的影子——

绝对权威、摧毁自尊、心理暗示、得寸进尺、孤立、胁迫……

对学生来说,这些有意无意的行为形成了一个越拧越紧的绳套,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之下,他们陷入了被操控与被轻视的心理圈套之中,最终,他们赔上了自己。

二次伤害:不适当的“集体荣誉感”

电影《浪潮》里有过一个米尔格拉姆实验。

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什么是法西斯主义,老师要求学生向自己绝对服从,天天用诸如“纪律铸造力量”去给自己的学生洗脑,告诉他们完全服从自己安排就是绝对正确。

还发明了一个在胸前划波浪的动作,表示自己的信服。

这样下来,老师仅仅用了5天,就让自己的学生对自己完全服从,人数也增长到了200余人。

仅仅5天,这些学生就开始认为,和自己理念不合的人,就应该被消灭,被抹杀。如果老师指定了某个人是魔鬼,那这些学生可能会杀死他。

这就是导师手头上拥有一点点权利,一旦发散了“蝴蝶效应”,能造成的不可控后果。

ta能让你绝对服从:如果不附和ta,就会深陷痛苦。

在这样的精神压迫前,不少学生自愿成为“米尔格拉姆实验”中的 凶。

而生活中这样的”米尔格拉姆“实验更是数不胜数,每一次有高校负面新闻在网络上传播开之后,我们总是会惊讶地发现评论区里有这样的言论——

某校于3月7日挂的横幅引发道德争议,面对着这种公然鼓吹”认干爹“的行为,评论区里不少学生表示“叫干爹”没什么不好。

江歌案凶手陈世峰在国内时期的前女友曾公开表示,在校期间她曾被陈世峰暴力殴打,学校却把陈世峰调到了单人宿舍,升级了待遇。

但是同校的同学,却说她“落井下石”。

在最近自杀的陶崇园同学姐姐的微博下,也有这样的评论。

有人批评学校对此事的态度,该校学生回复:

而在网上为导师与学校辩解,甚至往死者身上泼脏水的,可能是这些死去的人的同学。

大爆自己的同学有抑郁症,是同性恋来洗脱导师的问题,以及“即使导师不好也不关学校的事儿”来推辞学校在管理上的疏忽。

仿佛如果被害人是同性恋,行凶者就没有罪似的

这种情绪,更多地指向一种盲目的集体荣誉感,而非真相本身。

这和“很多女性认为其他女性被qj应该反思自己穿的保不保守”,儿童被欺负了,家长还要求不要声张,传出去不好听,“我们家乡再不好,也轮不到你们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嘉年华》里的小文妈妈得知女儿被强奸了,第一反应却是打小文一巴掌

如果说导师与这些高材生的死有关系,那么在他们死后,急于为学校和老师开脱的同学,无异于在他们坟头上蹦迪。

家属至少已经拿出了一部分证据,导师如果是无辜的,也需要拿出相关的证据,旁人无需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单方面开脱

但好在,我们看到了预防这种悲剧发生的希望。

自十八大之后,高校反腐的成果也初见成效。一年以来,中纪委公开的高校腐败案已经有50余起。

希望正在处理此事的校方人员,能做到“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而让人仰慕的第一点就是要爱护学生,不管是精神还是生命。

e姐结语:

电影《爆裂鼓手》里,男主安德鲁和陶崇园一样,大家都觉得他很幸运,能入选一个公认的高水平老师的团队。

但等待他的只是各种精神压迫。

他被老师放鸽子,被羞辱,用椅子殴打。为了准时参赛,刚刚经历车祸的他,在血泊里挣扎着去老师那里。

看弗莱彻是如何羞辱安德鲁的:

安德鲁已经打得很好了,可是
寒门学子跳楼事件被操控与被轻视的研究生们,你们要注意这种心理…(寒门学子现状)插图
弗莱彻的评价让他崩溃。

即使学生打鼓打到手出血,弗莱彻也没有半分疼惜,只叫替补们把鼓架上的血擦干净。

安德鲁要被老师驱赶出乐队,被逼到歇斯底里地反抗

当然,《爆裂鼓手》结局相对励志,那是因为安德鲁热爱打鼓,也有着想要成名的野心。

但陶崇园不是最后战胜了老师的安德鲁,而是那个被导师欺凌到自杀的sean。

真的,不是每个生命都像莲花一样,可以深藏于淤泥几千年。

学生读书,是想要靠自己的学识去改变命运;导师带学生,是教书育人,也是完成自己薪酬范围内的法定工作。

他们本应该很密切地通过有法度的合作去完成各自的目标,学生好,导师自然也好。

可惜的是,部分导师滥用了手中的权力,把学生的前途当筹码,克扣学生该有的补助、人格上贬抑学生,甚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家仆,一步步把原本应该攀登学术高峰的学生逼成了无反思能力、无抵抗精神的低自尊人群。

待到学生肉身被内心的分裂所吞噬,悲剧就此诞生,摧毁了整个家庭,导师也无法独善其身。

双输结局,太不该。

而各种“护短”的学生言论,则为这悲剧更添了一丝悲凉的色彩。

想要真真切切地想要所在的集体好,就该正视现实,全力支持学校和家长,配合调查,还原事实真相。

不要在没出最终结果之前,就向已经去世的同学身上甩“抑郁症”和”同性恋“的锅。

另外,希望每一位遇到了相似问题的学生,不管是高校,还是中学、小学,一定要记得和家长和朋友说!不要隐忍不发!

《虎妈猫爸》里茜茜才几岁,也会得抑郁症

如果你感到撑不下去,或者觉得和老师相处太困难,一定要有果决的处理办法,实在不行转身离开,自己开心最重要,不要为别人丧失了自我。

要知道,和导师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是四五年,而你的未来,有星辰大海。

上一篇:《南方有乔木》里的时樾是男版邓文迪?我说他更像徐枫

在学心理学的e姐,愤怒的元元,乱入的小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