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西北师范大学公布21历史学考研复试考试内容,历史学考研网…(西北师范大学复试名单)



原标题:复试 | 西北师范大学公布21历史学考研复试考试内容,历史学考研网

复试 | 西北师范大学公布21历史学考研复试考试内容,历史学考研网

复试科目

学院名称(盖章): 历史文化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20年9月9日

《中国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43)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二、考核评价目标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中的重点知识,对一些重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注重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评价和比较,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性揭示。对既有知识进行有效迅速的归纳总结,提取知识要点,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判断和分析。

3.注重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能够对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论断,在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原理基础上,能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第二节 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第三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节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第二节 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三节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第一节 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第三节 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文化

第五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六章 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

第一节 秦帝国的建立

第二节 秦代社会主要阶级构成

第三节 秦末农民起义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第八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第一节 东汉前期政治

第二节 东汉社会经济

第三节 东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四节 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军起义

第五节 东汉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第一节 三国鼎立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崩溃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四节 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 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十章 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隋朝前期的政治

第二节 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 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第十一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 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二节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三节 唐代的民族关系

第四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

第五节 唐代的文化和社会和生活

第六节 唐代的中外关系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

第一节 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

第二节 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

第三节 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

第四节 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第五节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六节 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第七节 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

第八节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

第九节 南宋的灭亡

第十节 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十一节 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统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

第四节 元朝的衰落和灭亡

第五节 元朝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十四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一节 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三节 第三节 明代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第四节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五节 第五节 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六节 第六节 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第十五章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進一步发展

第一节 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第二节 清代的政治

第三节 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第四节 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第五节 清代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第六节 清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七节 清代中外关系和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

第十六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第三节 战后十年的中国社会

第十七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

第二节 天京定都后的主要措施

第十八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节 沙俄对我国的领土侵略

第十九章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第一节 天京变乱和重振朝纲

第二节 中外反动势力对太平军的联合绞杀

第二十章 洋务运动及中国民族工业兴起

第一节 洋务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中国民间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二十一章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第一节 边疆危机

第二节 中法战争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

第二十二章 戊戌变法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第二节 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

第二十三章 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第二节 义和团的兴起及清政府的对外宣战

第三节 义和团失败及《辛丑条约》的定立

第二十四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

第一节 清政府的进一步卖办化及帝国主义的侵略

第二节 民族资产阶级成长及领导的爱国斗争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

第二十五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来临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二十六章 北洋军阀统治

第一节 袁世凯的帝制活动及其败亡

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第三节 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

第二十七章 五四运动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的国内外形势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十八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国内的政治与经济

第二节 国内各派的政治主张

第三节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人民的革命运动

第四节 1921~1923年间的文化思想领域

第二十九章 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

第一节 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第三节 北伐战争

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第三十章 国民党统治的确立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的确立和中国革命的低潮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中国社会

第三节 革命势力的发展和扩大

第三十一章 日本侵略东北和全国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运动的高涨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的加强和日本侵略的深入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衰退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第三十二章 华北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第二节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第三节 西安事变

第三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第二节 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三十四章 和平民主与内战专制的较量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

第二节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第三节 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

第三十五章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第一节 全面内战的爆发和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第二节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的崩溃

考试参考书目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版。

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学院名称(盖章): 历史文化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20年9月9日

《世界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44)

一、考核要求

《世界近现代史》考试科目大纲,对本科目的学习范围、应掌握的知识内容作了基本规定,要求考生全面系统掌握本科目的基本体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特点、时代主题、发展线索、理论基础予以理解和运用;在此基础上,能够适应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研习任务。

二、考核评价目标

通过对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的考核,考察考生学习本科目后所具有的史论功底,具体考察考生全面系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程度;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归纳概括历史发展特点的能力;运用史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探究具体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

《世界史》科目大纲

第一章 近代文明的兴起

第一节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的崛起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序幕

第三节 启蒙时代

第四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 法国大革命

第一节 旧制度的危机

第二节 三级会议和革命的爆发

第三节 “八九年原则”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恐怖年代与热月党统治

第五节 法兰西第一帝国和拿破仑战争

第六节 拿破仑帝国倒台

第三章 17世纪至19世纪初的商业战争

第一节 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扩张

第二节 英荷对立和英法争雄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

第四章 开明君主专制

第一节 玛丽亚·特蕾西亚母子的改革

第二节 普鲁士的开明君主政治

第五章 美洲的革命

第一节 美国的建立

第二节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第六章 处于传统文明中的东欧与亚洲

第一节 东欧和俄国

第二节 亚洲

第七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

第二节 其他各国的工业革命

第三节 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八章 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

第一节 20~30年代欧洲的革命运动

第二节 英国的国会选举制度改革

第三节 法德的社会运动

第四节 1848年革命

第九章 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英国的自由主义改革

第二节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改革

第三节 德意志统一

第四节 意大利统一

第五节 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六节 美国内战

第七节 日本明治维新

第十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第一节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第二节 “东方问题”和克里米亚战争

第三节 近代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作用的初步体现

第四节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第十一章 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社会政治思想

第一节 保守主义

第二节 自由主义

第三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四节 德国古典哲学

第五节 民族主义

第六节 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十二章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早期工人运动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 第一国际

第四节 巴黎公社

第十三章 亚洲民族运动的高涨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起义

第二节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第三节 印度民族大起义

第四节 中国太平天国起义

第十四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

第三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

第十五章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自由主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的交错

第二节 英、法、美的自由主义倾向

第三节 德、俄、日的专制主义道路

第十六章 列强瓜分世界领土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和战争风云

第一节 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

第二节 资本输出与殖民世界

第三节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第十七章 19世纪末的西方社会政治思想

第一节 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第二节 反理性主义哲学

第三节 社会科学的新发展

第十八章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二国际

第一节 19世纪末的工人运动

第二节 第二国际

第十九章 新型民族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民族运动的演变

第二节 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第三节 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四节 亚洲民族运动的高涨

第二十章 20世纪初的世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20世纪初的世界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二十一章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

第一节 20世纪初俄国的三次革命

第二节 苏维埃政权的初期建设

第三节 斯大林执政与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匈牙利革命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第三节 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美国

第四节 匈牙利革命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

第四节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五届 日本的法西斯化

第二十四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第二节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第三节 墨西哥民主运动

第四节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二十五章 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际关系的恶化与战争因素的增长

第二节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

第三节 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

第四节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五节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第六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迫近

第二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其初期阶段

第二节 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第二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国际局势与“冷战”的全面展开

第一节 联合国的成立

第二节 大国对国际秩序的安排

第三节 美国苏联国际地位的上升

第四节 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第二十八章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东欧国家新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越南朝鲜古巴新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节 斯大林晚期的苏联和赫鲁晓夫改革

第二十九章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 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二节 日本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第三节 西欧各国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一节 二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二节 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第三节 以色列建国和中东战争

第四节 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第五节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三十一章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第二节 西方阵营的分化

第三节 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四节 美苏争霸局面的逐步形成

第三十二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调整

第一节 西方国家经济形势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

第三节 美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调整

第四节 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调整

第五节 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调整

第三十三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与改革

第一节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发展危机和剧变

第二节 中国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调整

第三十四章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关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调整

第二节 美苏中战略三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四节 第三世界的反霸斗争

第五节 两极格局的瓦解

第三十五章 新技术革命的成就与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第一节 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与影响

第三节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发展

第三十六章 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的世界新秩序设想

第二节 美国对单极世界秩序的追求

第三节 欧盟俄罗斯日本对外政策的演变

第四节 联合国的发展与改革

第三十七章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世界新趋势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兴起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与分层化趋势

第三节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与文化的交流和冲突

第四节 全球性问题的显现与影响

参考书:

吴于廑、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编》(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吴于廑、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现代编》(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二、考核评价目标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中的重点知识,对一些重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注重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评价和比较,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性揭示。对既有知识进行有效迅速的归纳总结,提取知识要点,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判断和分析。

3.注重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能够对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论断,在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原理基础上,能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第二节 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第三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节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第二节 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三节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第一节 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第三节 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文化

第五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六章 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

第一节 秦帝国的建立

第二节 秦代社会主要阶级构成

第三节 秦末农民起义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第八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第一节 东汉前期政治

第二节 东汉社会经济

第三节 东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四节 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军起义

第五节 东汉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第一节 三国鼎立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崩溃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四节 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 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十章 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隋朝前期的政治

第二节 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 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第十一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 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二节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三节 唐代的民族关系

第四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

第五节 唐代的文化和社会和生活

第六节 唐代的中外关系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

第一节 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

第二节 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

第三节 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

第四节 王
复试西北师范大学公布21历史学考研复试考试内容,历史学考研网…(西北师范大学复试名单)插图
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第五节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六节 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第七节 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

第八节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

第九节 南宋的灭亡

第十节 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十一节 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统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

第四节 元朝的衰落和灭亡

第五节 元朝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十四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一节 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三节 第三节 明代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第四节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五节 第五节 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六节 第六节 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第十五章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進一步发展

第一节 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第二节 清代的政治

第三节 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第四节 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第五节 清代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第六节 清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七节 清代中外关系和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

考试参考书目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版。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二、考核评价目标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中的重点知识,对一些重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注重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评价和比较,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性揭示。对既有知识进行有效迅速的归纳总结,提取知识要点,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判断和分析。

3.注重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能够对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论断,在掌握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原理基础上,能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第二节 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第三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节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第二节 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三节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第一节 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第三节 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文化

第五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六章 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

第一节 秦帝国的建立

第二节 秦代社会主要阶级构成

第三节 秦末农民起义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第八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第一节 东汉前期政治

第二节 东汉社会经济

第三节 东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四节 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军起义

第五节 东汉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第一节 三国鼎立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崩溃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四节 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 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十章 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隋朝前期的政治

第二节 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 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第十一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 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二节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三节 唐代的民族关系

第四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

第五节 唐代的文化和社会和生活

第六节 唐代的中外关系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

第一节 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

第二节 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

第三节 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

第四节 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第五节 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六节 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第七节 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

第八节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

第九节 南宋的灭亡

第十节 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十一节 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统

第一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

第四节 元朝的衰落和灭亡

第五节 元朝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十四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一节 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三节 明代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五节 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六节 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

第十五章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進一步发展

第一节 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第二节 清代的政治

第三节 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第四节 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第五节 清代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第六节 清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七节 清代中外关系和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

考试参考书目: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版。

《中国近现代史ⅱ》科目大纲

一、 考核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是历史学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主要分为两大段落:第一部分自1840年至1919年,讲述了中国旧民主主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第二部分自1919年至1949年,讲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该门课程是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复试或加试科目。本科目考核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把握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基本脉络;有一定的史学理论基础。

二、 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程在历史学科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该科目也是了解学生历史学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本科目考核评价的目标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当时社会的基本特征应有较深入的了解,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

2、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演化的基本脉络,有一定的对问题整体把握和综合的能力。

3、学生还应具有初步运用马列主义的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 鸦片战争

第一节 罪恶的鸦片贸易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战前中国与世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的禁烟运动。

第二节 英帝国主义挑起的鸦片战争

英国蓄意发动战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 战后十年的中国社会

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觉醒。

第二章 太平天国起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

太平天国起义前的中国社会;洪秀全创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清政府的反动措施;太平军天京定都。

第二节 天京定都后的主要措施

太平军北伐、西征及天京破围战;《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太平军所采取的其它措施。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第二次战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酉政变。

第二节 沙俄对我国的领土侵略

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的定立。

第四章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第一节 天京变乱和重振朝纲

太平军内江;重振朝纲和《资政新篇》;安庆保卫战;太平军进军浙江。

第二节 中外反动势力对太平军的联合绞杀

太平天国后期斗争;辛酉政变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太平天国的失败;农民战争余波。

第五章 洋务运动及中国民族工业兴起

第一节 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官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新式海军的创建;洋务运动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民间资本主义的产生

民间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的特点;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第六章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第一节 边疆危机

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台事专约》;《烟台条约》;《伊犁条约》;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节 中法战争

法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清政府的妥协和《中法和约》。

第二节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蓄意挑起战争;黄海海战和辽东失陷;《马关条约》的签定及影响;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第七章 戊戌变法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门户开放”政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

变法运动的酝酿;“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第八章 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大肆从事侵略活动;连绵不断的反洋教斗争。

第二节 义和团的兴起及清政府的对外宣战

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的对外宣战;“东南互保”。

第三节 义和团失败及《辛丑条约》的定立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八国联军的暴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辛丑条约》订立。

第九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

第一节 清政府的进一步卖办化及帝国主义的侵略

清政府的卖办化;清政府的“新政”;帝国主义的掠夺。

第二节 民族资产阶级成长及领导的爱国斗争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斗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兴中会;《革命军》;《苏报》案;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第十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来临

同盟会成立及政纲;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立宪运动及失败;武昌起义和全国各地响应。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辛亥革命的失败

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失败及历史意义。

第十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

第一节 袁世凯的帝制活动及其败亡

袁世凯反动统治与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洪宪帝制;护国战争。

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段祺瑞的反动统治;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护法运动。

第三节 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

沙俄策动外蒙古王公叛乱及对我国领土的侵略;英国对我国西藏的侵略及藏族人民反侵略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第一章 五四运动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的国内外形势

北洋军阀的统治;工人阶级的成长;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意义。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国内的政治与经济

新四国银行团和华盛顿会议;直皖战争和直奉战争;直系军阀的统治;中国民族经济的衰退。

第二节 国内各派的政治主张

“武力统一”和“联省自治”;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好人政府”;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

第三节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人民的革命运动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全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第四节 1921~1923年间的文化思想领域

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的展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和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第三章 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

第一节 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统一战线方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第二节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

第三节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前的形势;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围绕农民问题的斗争。

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四一二政变和南京政府的建立;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四章 国民党统治的确立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的确立和中国革命的低潮

国民党统治的确立;国民党政府的内政外交;八七会议和各地武装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中国社会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国民党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中间党派和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

第三节 革命势力的发展和扩大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共产党在白区工作的开展;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反对国民党第三次军事围剿的胜利。

第五章 日本侵略东北和全国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运动的高涨

“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一二八”事变和淞沪停战协定;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的加强和日本侵略的深入

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和向关内的扩张。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衰退

日英美等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的斗争;民族工业的衰退和农村经济的破产。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第四次反“围剿”;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

第六章 华北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日本在华北的扩张与英美矛盾的扩大;一二九运动。

第二节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瓦窑堡会议 ;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发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第三节 西安事变

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第七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大后方经济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二节 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新民主主义论》;日本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太平洋战争后中美英盟国的合作。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统区民主运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八章 和平民主与内战专制的较量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国民党的“劫收”;共产党的和平、民主、团结方针;中间政治派别的主张。

第二节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重庆谈判;国统区反内战运动的高涨;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第三节 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

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全国人民的反内战运动;解放区军民准备自卫战争的斗争。

第九章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第一节 全面内战的爆发和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共产党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制宪国大;国统区的严重经济危机;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二节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的崩溃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和决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考试参考书目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

魏宏运:《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中国近现代史ⅲ》科目大纲

一、 考核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是历史学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主要分为两大段落:第一部分自1840年至1919年,讲述了中国旧民主主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第二部分自1919年至1949年,讲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该门课程是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复试或加试科目。本科目考核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把握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基本脉络;有一定的史学理论基础。

二、 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程在历史学科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该科目也是了解学生历史学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本科目考核评价的目标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当时社会的基本特征应有较深入的了解,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

2、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演化的基本脉络,有一定的对问题整体把握和综合的能力。

3、学生还应具有初步运用马列主义的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 鸦片战争

第一节 罪恶的鸦片贸易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战前中国与世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的禁烟运动。

第二节 英帝国主义挑起的鸦片战争

英国蓄意发动战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 战后十年的中国社会

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觉醒。

第二章 太平天国起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

太平天国起义前的中国社会;洪秀全创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清政府的反动措施;太平军天京定都。

第二节 天京定都后的主要措施

太平军北伐、西征及天京破围战;《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太平军所采取的其它措施。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第二次战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酉政变。

第二节 沙俄对我国的领土侵略

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的定立。

第四章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第一节 天京变乱和重振朝纲

太平军内江;重振朝纲和《资政新篇》;安庆保卫战;太平军进军浙江。

第二节 中外反动势力对太平军的联合绞杀

太平天国后期斗争;辛酉政变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太平天国的失败;农民战争余波。

第五章 洋务运动及中国民族工业兴起

第一节 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官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新式海军的创建;洋务运动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民间资本主义的产生

民间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的特点;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第六章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第一节 边疆危机

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台事专约》;《烟台条约》;《伊犁条约》;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节 中法战争

法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清政府的妥协和《中法和约》。

第二节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蓄意挑起战争;黄海海战和辽东失陷;《马关条约》的签定及影响;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第七章 戊戌变法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门户开放”政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

变法运动的酝酿;“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第八章 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大肆从事侵略活动;连绵不断的反洋教斗争。

第二节 义和团的兴起及清政府的对外宣战

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的对外宣战;“东南互保”。

第三节 义和团失败及《辛丑条约》的定立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八国联军的暴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辛丑条约》订立。

第九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

第一节 清政府的进一步卖办化及帝国主义的侵略

清政府的卖办化;清政府的“新政”;帝国主义的掠夺。

第二节 民族资产阶级成长及领导的爱国斗争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斗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兴中会;《革命军》;《苏报》案;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第十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来临

同盟会成立及政纲;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立宪运动及失败;武昌起义和全国各地响应。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辛亥革命的失败

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失败及历史意义。

第十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

第一节 袁世凯的帝制活动及其败亡

袁世凯反动统治与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洪宪帝制;护国战争。

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段祺瑞的反动统治;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护法运动。

第三节 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

沙俄策动外蒙古王公叛乱及对我国领土的侵略;英国对我国西藏的侵略及藏族人民反侵略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第一章 五四运动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的国内外形势

北洋军阀的统治;工人阶级的成长;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意义。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国内的政治与经济

新四国银行团和华盛顿会议;直皖战争和直奉战争;直系军阀的统治;中国民族经济的衰退。

第二节 国内各派的政治主张

“武力统一”和“联省自治”;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好人政府”;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

第三节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人民的革命运动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全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第四节 1921~1923年间的文化思想领域

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的展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和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第三章 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

第一节 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统一战线方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第二节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

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

第三节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前的形势;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围绕农民问题的斗争。

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四一二政变和南京政府的建立;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四章 国民党统治的确立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的确立和中国革命的低潮

国民党统治的确立;国民党政府的内政外交;八七会议和各地武装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中国社会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国民党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中间党派和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

第三节 革命势力的发展和扩大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共产党在白区工作的开展;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反对国民党第三次军事围剿的胜利。

第五章 日本侵略东北和全国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运动的高涨

“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一二八”事变和淞沪停战协定;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的加强和日本侵略的深入

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和向关内的扩张。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衰退

日英美等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的斗争;民族工业的衰退和农村经济的破产。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第四次反“围剿”;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

第六章 华北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日本在华北的扩张与英美矛盾的扩大;一二九运动。

第二节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瓦窑堡会议 ;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发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第三节 西安事变

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第七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大后方经济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二节 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新民主主义论》;日本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太平洋战争后中美英盟国的合作。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统区民主运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八章 和平民主与内战专制的较量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国民党的“劫收”;共产党的和平、民主、团结方针;中间政治派别的主张。

第二节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重庆谈判;国统区反内战运动的高涨;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第三节 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

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全国人民的反内战运动;解放区军民准备自卫战争的斗争。

第九章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第一节 全面内战的爆发和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共产党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制宪国大;国统区的严重经济危机;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二节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的崩溃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和决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考试参考书目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

魏宏运:《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