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经验贴##文学考研##现当代文学考研##2…来自是崔崔呀啊…



??首先说一下本人今年的成绩:文学卷124/语言卷107/英语81/政治65,总分377。初试排名15,其中三科排名第二,文学卷第一;复试成绩第四,其中笔试第一,面试第四;最后全专业总成绩第二,本方向第一。

再说一下本人基本情况:四川外国语大学22届毕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但基本的文学史和语言学课程都修过,只是到了大三课程设置偏向教学法,所以严格意义上也不好说是跨考,但年轻中二病导致上课不太积极,人送外号逃学威龙,因而本科基础并不扎实。英语一直还可以,大一上裸考四级617,大二下裸考六级547(但阅读只错两个,主要是考前没确认耳机听力错得多),23年4月考了专八,76良好(本科学校是外语类院校,非英专可以考专八)。关于性格,本人曾经是很典型的低阶infp,意思是很爱内耗,且p值高达80%,非常自由散漫,做事主要凭兴趣和热情推动,不过现在经过考研调理好了,p值只有50%了,也终于偶尔横跳到intp,很少内耗了。

关于文学,我不是那种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学教育和熏陶的人,一直以来的理想是当翻译,且不是人文社科而是商务应用类型的同传这种。于是高考志愿填了川外英语专业,但分数不够被调剂到汉教,本来还很失落来着,还去修了川外的翻译双学位,后来却很幸运地在晓萌老师的课上第一次领会到文学的魅力与责任,这也促进了我的自我意识终于在大学觉醒,后来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也是真正在阅读中找到了避难所和前进的信念,于是决定以语言为工具,以文学为主业。不过晓萌老师是搞魏晋六朝文学的(袁行霈先生的学生hh),相比于古代文学,我还是更喜欢西方文学,而且自己学语言的能力还不错,最终决定考比较文学方向。其实现当代和文艺学我也都挺喜欢,不过比较文学应该是可以融合这两个学科的。

关于南大,择校初期的原则是南方的985中文强校,然后对于考研政治内容很抗拒,刚好了解到南大录取只看三科,于是就定下了。那时对于文学考研有大综合和小综合之分都没去了解,不然我可能还会犹豫考个不用学语言学的学校。但深入了解南大和读了各位老师的论文后,这个愿望就没动摇过了。再加上南京这座城市,说是文艺比的耶路撒冷也不为过吧哈哈哈,人文底蕴之外,什么南京市民什么1701,对于滚人的吸引力懂的都懂。

关于我的整个考研过程,我考了三次,但客观而言“三战”这个词也不太准确,综合来看我的备考时间是一年半左右,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全身心沉浸在学习的环境中。不过为了叙述方便,还是采用这几个词。

第一次复习时间很短,大三结束待在家陪家人,10月末不得不从家返校,选择性看了外国文学和文艺学的一些重点,然后考前紧急背了肖四大题,最后成绩是文学卷114/语言卷88/英语78/政治70/总分350。这一次本就主打参与,总体上没啥参考意义。政治纯属选择题蒙对了很多。英语虽然裸考,但我基础不错。22年文学卷整体偏简单,给分也松,高分很多,而且尤利西斯那题刚好上课讲过,接受美学因为是文艺学重点刚好准备到了,所以都答得还行;其他就半编半猜,最后欧阳江河那题写了几行就到时间了,整体答题情况并不理想。语言卷没啥好说的,一点没准备。

第二次,也就是23考研,正式开始复习是22年7月,至于为什么拖到这么晚,首先是看了很多二战的经验贴基本都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其次对于一战文学卷分数沾沾自喜与迷之自信(我只能说人家二战是什么基础,你又是什么基础)。所以真的不要无脑接收经验贴的一切,也不必拘泥于几月结束第几轮,重要的是评估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再确认自己还需要学习的范围,反推自己需要多久的备考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考研初期的策略和规划很重要,我也是去年准备三战时,学长给了我一个《问题清单-复习策略制定》的表,我也终于借此机会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后面能比较高效地进行备考。呃,话题拉回来,7月毕业回到家,我选择了“闭关”,也就是退网、关闭朋友圈、卸载小红书微博等社交软件(现在想起来是真的有病,就大可不必),最后成绩是政治72/英语75/文学卷107/语言卷109/总分363,排名23,虽然拟招名额是25,但是校线365被卡掉了,最后等额录取。结论是大家如果求稳还是需要考到中上的成绩,比如我这个排名虽然靠后,但按往年1:1.2的比例至少肯定能进复试,可如果稍微给分严一点,刚好卡个国家线左右的分数,就算是“自划线”,现在这个考研趋势大部分34所的分数应该也要比国家线高一点,不然不符合“大众期待”。

第三次是在职,去年4月中下旬来到上海工作,大概八九月开始有意识地备考,结合学长的私人笔记,下班回来后认真看三四个小时,周末至少抽一天复习,保持这样的节奏一直到10月。但国庆回了趟湖南参加姐姐的婚礼,这个节奏就被打破了,回上海后一直摆烂,10月中下旬离职,和朋友玩了一周,终于成功拖到11月进入状态,因为之前都比较熟悉了,再加上使用了学长推荐的anki很高效,所以差不多一个月内结束了基本知识的背诵。12月开始重点训练答题,因为二战没模考吃了很大的亏,学长在11月下旬和12月考前也组织了两次模考,他会评卷给反馈,这两次模考我也是收获很大,在时间分配和有效输出方面取得较大进步,最后终于取得较好的结果。?

下面分开讲。

?

?

文学卷

首先,南大文学考研是大综合,且文学专业课中【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两科考察深入,近两年【外国文学】部分也从之前的基础题开始上难度了。这就意味着文学卷和语言卷合起来十几本基础教材还不够,还需要自己补充教材之外的知识,任务之多可想而知,因此对于在校生想要一战上岸的一定要学会取舍,甚至毕业后二战多战的我觉得也要排个先后,全都等量一手抓求大求全的思维不可取。这也是我二战时踩的雷:7月才开始复习还花了很多时间看古代文学,后来发现袁本看一遍也并不足以支撑答题,对于备考来说是一些被浪费的时间。所以大家最好是能在现当代和古代文学中择其一深入复习,另一科准备一下名词解释和重要的论述题就好。退一步说,想追求高分的同学,等先把这些都看完了还有余力再深入复习另一科也不迟。

鉴于我的备考时间其实比较碎片,也没有特别严格的一轮二轮之分(这方面可以去仔细看看学长的经验贴,纯干货、非常详细),我下面主要说一下今年124分是怎么答题的供大家参考。不过如果是现在给备考初期的自己一个粗线条计划的话,我会觉得是最多两个月内结束第一轮基础复习(快速看完基础教材,主要是框架的搭建,不必深究),三到五个月二轮进阶(掌握细节、知识扩充与串联等),最后两到三个月三轮复习(重点练习答题输出、复习漏洞补充等),同时借助学长笔记我觉得节省两三个月都不在话下(但也注意不能过于依赖笔记,最终目的是把知识学到手并能良好输出)。当然,这是建立在每天能够完全投入学习且完美执行的前提下,所以可能需要给自己一两个月的试错时间,不必太过焦虑。

?

【古代文学】

如果不打算深入复习,那么快速看教材同时借助资料梳理考点是完全可行的,再补充一下重要的文献学名词解释。今年由于简奥斯丁那题觉得想要答得好并不容易,所以为了求稳选了《文选》这题,也就是说考场上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比如我放弃了最擅长的外国文学题而选择最不擅长的古代文学题,这时候就是不要一根筋。《文选》我是作为基础的名词解释来准备的,考前学长模拟题出到了相关内容,我也去了解了一下。首先说一下它的作者、时代、体例等基础信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就按时间顺序来论述:南朝时期结合魏晋文学的自觉、陶渊明的被发现等(反正实在没话说就尽量联系已有的知识);后来唐代李善注,那么对唐以诗赋取士的影响,也可以发散论述;我还想到《新文学史》里有一句“选学妖孽,桐城谬种”,那么肯定是形成了“文选学”,但在五四时期已被划入旧阵营,于是结合桐城派的局限一起论述,但最后总结依然是对中国文学文献学的积极影响。所以就算好像没话说,但尽力联系也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论述了,应该能拿个中规中矩的分数。

?

【现当代文学】

《新文学史》重中之重,配合b站上施龙和傅元峰老师主讲的网课入门,但毕竟不是备考导向的课程,再加上老师的个人风格,比如傅老师的诗人气质,内容无法直接用于答题,需要自己从课本提炼归纳。我当时是自己总结的,花了很久的时间,后来发现笔记里已经总结得非常好了,可惜没有早点用上。

钱理群《现代文学三十年》也很经典,但我认为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细看,基本内容和时间线梳理过后,主要是补充《新文学史》没有提到的,《新文学史》已提到但论述不同的,以《新文学史》为准。洪子诚《当代文学史》、董健《当代文学史新稿》等教材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这么强调这点呢,因为这也是我踩过的雷:备考初期以看完教材为导向,不仅徒添很多不必要的压力,而且看完发现对于答题并没有太大 助,看书的吸收率也不高,然后意识到“以真题为导向”不仅是一种备考思路,也是一种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因为这会促使你带着一种“问题意识”去读书,记忆也会更深刻。

教材基础复习完后,重要的是如何输出,那么答题训练必不可少。现当代的题都比较灵活,所以对教材论述很熟悉后,需要训练调动知识进行整合的思维能力。

我今年选的是13“迁徙流浪主题”和14《我们夫妇之间》这两题。13题,我选择《围城》和《财主的儿女们》两部作品进行论述,答题逻辑我是从共同的40s背景但不同的思想艺术特点入手,《新文学史》里都有直接论述,就不展开说了。14题,《我们夫妇之间》是《新文学史》重点讨论的,主要就是城乡文明所代表的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且这一篇是在“规训与疏离”这一章下论述的,贯穿始终的论点就是集体姿态中的个性立场,另外在讨论赵树理孙犁49年后的作品时也提到“文本层”与“话语层”的分裂,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从这个角度组织了论述。《霓虹灯下的哨兵》我也不熟悉,但也别慌,并不耽误论述,“霓虹灯”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意象,“哨兵”的内涵也很明显,那么依然和意识形态有关,所以整个主题都是一致的。还要注意《新文学史》对于城市文明的整体态度以及傅老师对都市文明的态度都是很现代的,这个从学长分享的笔记也可以了解到。至于后续“反响”,教材也提到了冯雪峰等文化官员所指摘的知识分子的“落后性”,这和对《武训传》《红楼梦评论》等的批判一起促进了共和国文学话语的生成,最后我联系《讲话》和第一次文代会总结显示出一个整体史观意识。

总的来说,现当代的复习很难说有什么重点(除了很 诗歌,这个学长也有做专门的分享),考察也深入,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模考非常重要,我去年由于没有训练答题,就光背知识点了,所以考场上临时组织答案的能力很匮乏,有限时间内并不能输出逻
#考研经验贴##文学考研##现当代文学考研##2…来自是崔崔呀啊…插图
辑清晰、内容充实的答案。甚至由于前面名词解释花了一个半小时,后面论述只能紧急想到啥说啥,就算看起来写了挺多字,最终得分也可想而知。今年的答题就要得心应手许多。

?

【外国文学】

我用的教材是王立新《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导引和学长的笔记,尤其是考比文的同学,非常推荐。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和很多人推荐的唐红梅《外国文学史辅导与习题集》我看不太下去,主要用来补充,不用花太多时间。

外国文学一直被认为是简单基础,但近两三年似乎都不再是什么很常规基础的题了。不过我是考比文的,这些题除了去年赦罪僧的故事是真不会,其它都复习到了。

22年尤利西斯这题我把丁尼生答到了,因为上外国文学课时老师刚好讲过,我记得我还特别感动,回去还激情朗诵了原文诗歌。不过还可以更深入,笔记里也附了论文,因为怕复试考到我还是深入复习了。《圣经》这个,严格意义上也不算亚非文学吧,两希传统的源头,在文化史上也很重要,并不算偏,所以并不意味着考到了亚非文学部分。23年赦罪僧的故事后来去搜了,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比较重要的故事,不算不可预测吧,而且英国文学部分确实要多注意了。奥维德,古罗马重要诗人,其实复习到卡夫卡《变形记》可知他可能借用了奥维德《变形记》的神话框架,也有话说。今年蒲柏只是没有很基础,也不算特别偏,湖畔派浪漫主义运动的反叛对象就是蒲柏所代表的古典主义诗风,就算没有读过他的诗,也可以根据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些特征去写,比如语言精美、注重韵律、英雄贵族、宏大叙事等等,再顺便提一下湖畔派反动的意义,同时辩证论述蒲柏的优点,比如英国诗歌语言的进一步成熟等等这是肯定的,最后总结蒲柏依然是英国成就突出的重要诗人。所以遇到看似陌生的名解先别急,其实基本都在范围内,尽力拿到2到3分。

简·奥斯丁的透视视角这题是导引原题。说来惭愧,虽然我考比文,但因为备考时觉得并不重要,自己兴趣也不大,对文本并不熟悉,想要答得好并不容易,所以没选这题。但这也提示我们《欧美文学》导引课后题很重要了,尤其是考比文的同学,初试不看复试也是必看的。

其实外国文学的论述题,就算简单经典,答题也能形成很大的区分度。比如去年的“浮士德精神”,我当时只看了教材和唐红梅那本书,什么“人类大我和自我小我的结合”,我自己写出来都不信,但由于接触的资料只有这些论述,自己也没有去做扩充,所以只能写出这些空洞的东西,最后得分肯定不高,毕竟自己都看得出来是很烂的答案,更别说给老师看。后来看了笔记,真的不是一个档次,角度如近代人的悲剧和喜剧、近代人的上帝、两希文化的阐释等等,如果能写出这些那分数必然能高许多。而且言之无物的车轱辘话背起来也很难受吧,没有逻辑根本记不住。

?

【文艺学】

以《文学理论》导引为重点,这两三年的题可以说都是白给,导引的内容也比较充实,直接按上面回答就足够了。其他教材我没花太多时间,感觉太空泛或古老对答题没有太大 助。教材之外可以补充一些专著,如果对理论感到棘手的同学依然推荐学长笔记,梳理得很清晰,重点突出,最重要的是里面有丰富的补充,不仅节省很多时间,对语言卷的小论文也大有裨益,主要是,理论性的文本自己真不一定能读出这个水平。

除了知识内容的拓展,我也学习了优秀的前辈是怎样做学习读书笔记的,从最基本的读懂,到能看出作者的行文逻辑或思考方法,到与已有知识的串联整合,再到个人观点的延伸等,每一步都是不同的境界,尤其是读理论性较强很容易读了就忘感觉读了个寂寞的书,所以这对我之后读研也产生了很大 助,真的很良心。而且文学理论的内容相对来说较少比较好把握,性价比很高。

?

【时间分配】

再提醒一次,模考真的很重要,最迟12月开始就要将备考重点转移到模考上了。不仅仅是单道题的训练,而是完全模拟考试三小时。文学卷的时间分配:名词解释4~6min/个,55min基本写完,开始选论述题。论述题28~30min/个,基本每道题写了25min就要开始有意识地收尾了。

名词解释拉不开分距,复习时直接背熟保证考场上最多构思1min就能写出来,实在遇到不会的题也不用慌,很正常,但也尽量编完整,比如今年“文学境界”不是直接准备过的,但是我按照一般名解的格式(来源、内容、影响等),结合王国维那三句话,最后也写了四五行。哦对,名解写个四五行就够了,每页三个,我当时用了3页。

论述题我在11月下旬第一次模考时,依然和二战一样没写完,后来学长反馈说就算一道题答得非常好拿个22、23(很难),另一题没时间写只能拿到7、8分,平均下来一个题也才15分左右,肯定是不行的,我深以为然。于是之后自己练答题就非常严格地限时了,第二次模考就基本上答完了,正式考试时也是。论述题我每个都写了一页半,并且有(一)(二)(三)的小标题,显得逻辑清晰。

还有字写大写好就不用强调了,我当时是拍照扫描给学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字不够大,看不清,后来就有意识地写大了,大家也可以自己拍照看看。

?

语言卷

由于本科上课时太过无聊,以及往往和教学法结合在一起,我对那几门课毫无兴趣,去了也是睡觉或者坐最后一排搞自己的事,备考时也一直有种抵触情绪,所以考的分并不够高,没有太多经验,大家可以去看其它经验贴。我主要说一些教训。

?

【古代汉语】

参考书就是高小方老师的《古代汉语》和b站的配套网课。

繁体字一定要重视起来。去年繁体字我就没写对,后来异常后悔,觉得但凡多写对两个繁体字我都上岸了。于是后来把高小方老师《古代汉语》中的繁体字都掌握了,但实践证明这远远不够,今年依然只写对了一个……归根到底还是没引起足够重视,觉得反正一分一个,没想到今年占了15分,而且要全写对才算分。本来还以为“范文澜”写对了,想当然觉得人名没有变化,没想到那天逛复旦旧书店的时候,突然“范文瀾”三个字印入眼帘,我顿时心头一紧:“完蛋。”只能说多带点脑子吧,有没有可能只是繁转简的时候一般不变。反正大家复习繁简字尽量全面,学长也有分享繁体字的anki,还有一些资料解释不同语境下不同写法的,总之尽量保证这种基础题不要失分,不然真的会想骂死自己。

后面的问答题也就写对了“转注”和“连绵字”这两道题。本来“武”那道题,不开玩笑,我第一反应就是“脚印”,但是觉得毫无依据,有点太离谱了,就自己编了个答案写上去,出来看到群里讨论说就是“脚印”,谁懂我当时有多崩溃。人的记忆真的很奇妙的,就是本科古汉课上的遥远记忆,当时竟然给我想到了,而我竟然没写上去!所以考场上遇到这种情况就写吧,反正自己编的也不一定对。

至于其他题或翻译类型的,王力版《古代汉语》的翻译看一看。总之古汉不难,但需要尽早开始,每天作为复习其他科目后的小任务去完成,不然到后期可能就不想看了。

?

【现代汉语】【语言学】

这两门是互通的,就一起说了。

现汉参考书我建议以《南大现代汉语教案》为主,里面已经很全面了,黄廖版和邵版的教材作为补充。我是先看完教材再看《教案》的,发现《教案》更适合备考,逻辑清晰,而且对于南大的题也比较有针对性。语言学参考书我主要看的《语言学纲要》,因为也不求会写语言学的难题,导引只看了导论部分,再补充了《语言学常识十五讲》的部分内容。

今年的题,国际音标很基础,我也掌握得还行。句法语义关系这题我不太会,硬着头皮调动已有知识编了一页半。语言学部分的题也比较常规,但“的”的句法功能这题我也答得不怎么样。总体来说这部分并没有理解上的难度,主要是需要多花时间,尽量全面复习,然后多练题。

?

【小论文】

虽然语言卷分数不高,但鉴于我前面答得并不好(考完时不时害怕只能拿90几分),所以小论文分数应该还是可以的,自己也觉得写得还行。我的标题是《“鲁迅左翼”与“d的左翼”——文艺为人或文艺为d》。

首先“一切文艺固是宣传”,我写了鲁迅文艺的目的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以及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述弃医从文的原因,然后以《呐喊》《彷徨》中的名篇为例证。因而鲁迅是左翼的“同路人”,这就把他和当时一些自由派文人区分开了,举例了“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他对林语堂小品文的评论等。

但是“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那么就是“d的左翼”这种“gm罗曼蒂克”的文学,举例《地泉》等代表作品说明缺陷,以及“gm文学论争”,然后说了鲁迅在这场论争中的位置变化以及批评立场。

最后总结鲁迅左翼和d的左翼之区别在于人的主体是否空心化,联系共和国文学的走向论述了鲁迅这种提醒的深刻性。

很多人认为语言学小论文更简单更好写,但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比如我从来就对语言学小论文没感觉,真的写不出很多话来。而文学小论文其实就是论述题的扩展版,训练同样重在限时、逻辑与细节,文论掌握得好很有优势,具体练习我除了两次模考之外没有练过小论文,但是两次好好复盘就已经可以找出一些感觉了,当时学长的评卷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去年是真的感觉写得很空泛,今年就觉得还满意了。

?

【时间分配】

反正小论文起码留一个半小时构思写作,前面的题大家自己摸索吧,我的限时没啥代表性,因为不怎么会写所以很快就写完了。。

?

英语

今年是81,客观题-8.5,所以翻译加作文-10.5,也就是51.5+29.5。

必须注意英语也是备考重点,因为南大录取看三科,那么和专业课分数的价值是一样的,最好冲刺高分。

我从大学开始的英语考试每次都是裸考,又看到很多经验贴都说专业课比英语重要,也没想考高分,所以一战和二战都是裸考。再加上那时本就因疫情延迟的专八通知说11月考,那专八肯定还是要准备下的,所以我那时就把背专八单词当作英语复习了,头脑简单地认为一战裸考78,还挺简单啊,二战至少背了专八单词肯定能上80,但后面通知专八又延迟到4月,于是我就没学英语了,最后75,无力吐槽。

再一次提醒,不要迷信经验贴,最重要的是评估自己的情况。比如我本来就是英语考试能力者,英语对我来说是性价比很高的科目,能花相对少的时间取得相对高的分数。二战失利后也是各种后悔,觉得但凡花点时间刷一下英语真题也上岸了,不过后悔本就没啥意义。

而且国内英语考试其实不完全和英语能力成正比,对于考研英语这种应试考试来说,多刷题完全可以做到短期提分。于是三战决定英语要考高分时就说刷两遍真题,虽然最后时间紧张还是只刷了一遍2010~2019的真题,但我刷题效率还行,每刷一套就总结一次,也是限时刷,一个半小时内做完并检查一遍,有了题感正确率就还可以。

然而,然而,我的限时只局限于前面的客观题,并没有完整模拟过3小时的整场考试,这就导致我正式考试时依然败在了策略上:1h20min写完了客观题没检查,后面就开始搁那儿雕花了,最后写完作文还剩不到15min,前面都还没检查,我急得每个题根本无法仔细看,最后选择题错了两个很简单原文直出的题,其它错题倒是可以接受,还好最后至少上了80也不算太丢脸。教训是大家主观题不要花太久时间了,留20~30min从容地检查客观题比较好。

关于我是怎么准备的:八九十月就背背单词,断断续续背完了红宝书(我用的“可可英语”app,是以前口译课老师推荐的,很好用资源很丰富)。11月开始系统刷题,客观题没有跟哪位老师,主要就是自己刷真题练习感觉。作文我花了半个月准备,每天复习完专业课背一个多小时就当放松了,书看的王江涛《高分写作》,大小作文各选出10~20篇重要范文带脑子记忆。

小作文:首先掌握每个文体的标准格式,然后拆解范文层次,比如书信体基本可以拆解为“事件-原因/过程/-结果/展望/”,再去看每一个部分一般怎么表达,你会发现都大同小异,分类记在一起能够减轻记忆负担。用总结好的模版快速写作也可以,但我感觉自己总结会印象深刻一点,也不难,而且能尽量避免雷同吧。

大作文:我觉得写三段论作文的思路不是问题,重要的是积累一些好的表达,能用英文表达出来。读一遍的过程中划出重要词句,后面只背这些词句就可以了,我感觉没必要整篇整篇地去背吧,这样反而模糊了记忆重点,或者说不要为了背而背,重要的是能思考、会输出,但背完最好自己练习个三五篇,考场上速度才会快一点,不然会像我一样在主观题上耗时太久(小作文通用)。总之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夺,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

?

政治

今年的政治分数很行为艺术,进面里的最低分,也算求仁得仁(汗。

今年只草草刷了肖四肖八,最后选择题30,去年倒是有好好准备,刷了1000题,最后选择题39,但总分也就72,所以大题拉不开差距的,好好刷选择题就行,大题直接背肖四(我背得不太好,可能考前一个月就必须开始背了),肖八主要看选择题。

我的思路是时间紧张的话政治没必要花太多时间(但要保证过线),专业课和英语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南大最后录取和排名都只看三科,政治考得高但三科不高的话也是很危险的。

?

复试

我的复试成绩是第四,其中笔试第一,面试第四。

初试结束后,我本来说先休息几天就立马开始准备,因为刚考完的状态是最好的,但一休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再加上没有工作的焦虑,所以我又去投简历面试找工作找兼职,一不小心就混到了出成绩那天。成绩出来觉得进复试没问题才开始全力准备。感觉复试比初试要焦虑,一是内容范围都不好琢磨,二是最多还有一个月,觉得自己既要过一遍基础知识又要深入准备两到三个作家和专著,悔恨前两个月怎么没好好学习。虽然这种情绪都是正常的,但还是建议大家最多休息半个月就要开始准备复试了。

我是花了一周左右背完一遍初试的基础知识,后来发现倒也不用像初试那样具体,大部分看一遍有个印象就行,毕竟复试主要考察的还是一些重点和你个人感兴趣的作家作品。至于作家专题的准备,学长的笔记真的又 了我大忙,里面已经罗列了关于重要作家的主要研究状况和重要观点及出处,极大节省了我备考的时间。然后我把导引的课后题都准备了一遍,还准备了一下毕业论文相关的。最后学长还 我模拟了两次,积累了面试经验和感觉,这也是很重要的。具体的复试内容就不透露了。

在这里顺便回答一些问得比较多的问题:

1)电子笔记还是手写笔记:推荐电子笔记。我备考初期也是用的纸质笔记(包括goodnotes/notability这种虽然是在ipad上,但本质就是手写笔记),后来发现不太灵活,因为后期可能需要补充更多资料,尤其是文科学习,大面积地迁移串联很不方便。电子笔记的软件,我目前摸索出来最适合我个人的就是onenote+marginnote3+anki,onenote分类整理很方便;marginnote非常适合看电子资料,一边看一边生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很快就能记住,而且推荐用3,有ocr功能可以直接看pdf等格式;anki真的强推,最开始学长强烈建议使用,但我以为制卡很麻烦都没马上用,后来发现其实最基础的功能就够了,很快就能制作好,然后根据它的算法背书效率大幅提升。另外思维导图可以用幕布、xmind等,但软件不要贪多,三四个就非常够用了,具体使用教程可以去网上搜。

2)笔记课程的选择:市面上大部分免费笔记资料,看过的人应该也都心里有数,不过是教材的精简版而已,或者是逻辑混乱,对于考比较简单的学校可能适用,但对南大而言那是不如直接看书,因为南大考得不仅广而且深,有些就是藏在教材的什么注释之类的地方,而且比如现当代南大是以《新文学史》为核心,有些笔记则可能主要根据《三十年》等教材。但另一方面,自己去看教材慢慢总结,耗时久不说,可能发现看了之后也还是不会做题或者做题质量不佳(这也都是我踩过的雷)。而一份优质笔记的功能便在于将知识的脉络框架可视化,并突出重难点和适合输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教材之外的专著与论文补充(新手开始复习时对于专著与论文的质量也难以把握,说不定浪费时间看一些垃圾文章,这时候经过优秀前辈的挑选就很有必要了),如此极大节省备考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都是看学长笔记的心得,就算有打广告的嫌疑也罢,我确实觉得这份笔记非常好。也是看到很多同学还在茫然寻找合适的笔记课程,提供一个方向吧,大家自己考虑。

3)书单、作品阅读及时间规划:书单可以看强哥出的,已经很全面了我就不罗列了,另外学长经验贴里有详细的书单使用说明,大家可以结合自行取舍。经典作品最好是都能读一遍,初试实在读不完也不用慌,可以看看主要章节了解风格和重要内容,不过复试时还是要看完的,且复试至少准备一本专著,关于你喜欢的作家作品。时间规划如前所述,适合自己就好,不用太死板,也不要拼时长,首先过一种自然的生活。

?

关于调剂

去年得知进不了复试后就已经决定再来一年了,但觉得还是参与一下调剂,首先是体验一下复试的感觉,其次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因而心态上比较随意(不过也闹了一些不愿再回忆的抽象笑话,大家警惕那些主动添加你的所谓调剂“老师”吧…),太差的学校不申请,而且那个时候已经来到上海,优先选了上海这边的学校,但没一个接收,最后捡漏西南大学的比较文学专业。为什么说捡漏呢?一方面当时只有一个名额,我怀疑根本就没几个人敢报,另一方面我本科川外和西南大学来往比较多,可能有点眼熟。最后啥也没准备就跑去重庆参加了面试,给我窘迫得,立马对没进南大复试感到平衡了,那水平进了也会被刷。下午面完,晚上竟然给我发了拟录取,一整个震惊住,但最后还是放弃了。纠结了很久,不过主要是在想要如何应对家里的漫骂,直到最后有老师打电话过来问我,说如果我确定拒绝的话,就把名额给下一个了。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流程,给大家参考。

?

关于在职

去年四月真是最残忍的月份。

决定再来一年后,我立马明确了我需要找工作经济独立,于是立马网络面试上了某“大厂”,来到上海发现被骗了,是外包且加班严重,那肯定不能干,于是培训期没结束就跑路了(现在这种大环境,我只能说认清形势吧)。又马上要考专八,我意识到不能这样焦头烂额的,不然专八也过不了了,于是立马集中精力准备专八,25号又飞去重庆,26号考完立马飞回上海找工作,不到一周找到工作,定下租房,生活终于平稳下来。等于我四月飞了两趟重庆,心疼我的钱钱,但是重庆当时真的给我带来很多好运,调剂拟录取给了我一点微弱的信心,专八后来也拿到了良好等级,好像自从离开家我的好运就开始了。

后来找工作就有意识地找不需要加班的工作了,因为想快速定下来选了最先给我offer的公司,虽然小但不加班,8:30-17:30,中午休息一小时。老板和同事基本上都还不错,没给我增添什么情绪负担,工作内容没啥技术含量,很多都可以用chatgpt完成(这是可以说的吗)。总体上是一份适合备考的工作,不过工资肯定就不高了,但养活自己也够了,年轻哪有不穷的(笑。

工作定了后就在公司附近找了房,毕竟不想通勤时间浪费太久。每天5点半下班,十几分钟就能到家,所以空闲时间还是很多的,具体的时间安排大家看自己的情况,保证平均每天能学三个小时保持感觉就很够了,还是要好好休息的,效率第一。具体的时间线前面已经说了。但到11月冲刺期,我平均每天纯学习时间是6~7h,学长也建了个小群每天打卡,对于我这种p人还是很有督促效果的。另外还要提醒一下,虽然上班摸鱼时我会看看作品背背单词,但建议还是把工作与学习分开,上班的时候就好好工作快速完成,不要一边还想着学习过于push自己,分身乏术会导致精神状态很累的,下班回家好好学就够了,这也是我当时看了很多在职考研经验贴总结出的共同点。

总的建议就是,找工作的时候优先不加班的。然后面试时可以观察办公室氛围,那种一进去就感觉压力山大的还是算了。再就是老板别事儿逼,比如我面试的有一家,总经理面的时候让我坐他桌子前等,等了大概十几分钟,他就一直看电脑处理事情或者打电话沟通业务,时不时还用很凶的语气骂人,挂完电话微笑对我说:我们平时就是很忙。这就是传说中的服从性测试吧,我一边微笑一边在心里翻白眼,后来发了offer,虽然工资高点,但还是算了。另外我最初没跟别人说要再来一年的想法,感觉除了徒增压力没有别的好处,而且这都是自己的修行,也没什么好说的。

然后要注意的是工作地点考研需要交几个月的社保。上海是6个月,我最开始没看,15号之后入职的不缴当月社保(虽然不知道这合不合规,但大多数公司可能都是这样,我当时也申请了补缴,然后一直问我要干嘛,我就算了),最后到10月份报名审核的时候刚好差一个月,我只能回湖南考,后面看南京只需要3个月,反正大家自己注意这点。

不过话说回来,我真的很喜欢上海,那种能让你尽情发展自己成为自己的开放性,所以也未可知一切不是最好的安排,我想在上海的这一年会成为我很珍贵的人生记忆。

?

心态及总结

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说,但回望这几年的生活,大概很难忽略那些考研之外的事情,否则也就无从理解我的种种斗争。2020年3月末,我遭遇了家庭变故,人生开始进入暗夜。但我现在还无法将这件事用一种成熟的形式表达出来,大概类似于迅哥儿的前半生,我后来的见闻也可以由那句话概括:“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家庭深处那些不具名的卑琐,医院中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社会里各种难言的底层困苦与傲慢的智识精英,伴随着最挚爱的母亲的离去与圆满家庭的破碎,一切生活的阴暗面都被呈现在我面前。毕业回到家之所以退网,除了名义上的为学习,更深层的潜意识大概是想逃脱一些人和事,但结果却是将自我隔绝于生活,独自一人暴露在逼仄的环境中了。回想起二战在家备考的生活,记忆中首先浮现的却是那些和父亲吵得歇斯底里的不堪瞬间,以及我幼稚无效的“复仇”。而任何人也似乎都觉得有权利承担我母亲的角色,但除了权威与干涉之外却并未给予我实质性的爱护。早该知道,那已然不再是什么精神家园。除此之外,脱产备考经济不独立的普遍困境就更不用说:“别人家的小孩找到好工作好对象啦”;“你这个专业有什么用啊,以后能干什么工作能赚多少钱”;“你八点才起床啊,我刷到人家考研的五点就起了”;分数线出来后“我刷到今年很多人上400分呐”;拒绝调剂后“你对得起谁?在家里舒舒服服过了这么久还用家里的钱。”犹记得那一天父亲及其他人连续发来十几条长达50几秒的语音指责我,也正是去年此期听到了有生以来最难听的话,收到了最大的恶意和揣测,而这都来自我家里人和身边的朋友。是的,还有一些“朋友”,也在我摇摇欲坠之时开始落井下石。那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一切都是有条件的,于是我决定出走,圈子也淘汰了一半人。现在回想起来,我能够理解这些人性,但依然一个都不宽恕。

但我也有很多需要感谢的人。

去年得知进不了复试是一整个怀疑人生,毕竟南大文学考研没出现过这种情况,而且由于退网信息闭塞确实不了解招不满对34所来说是“常态”,于是发了帖问是不是“压分”了,没想到被很多人关注到了,然后甚嚣尘上的就是“宁缺毋滥”、“菜就多练”这些言论,其中不乏很多学文学的,当时确实有点幻灭的。不过“压分”这个词确实也用得不合适,后来得知它主要是指很多院校为了收调剂而控分卡一志愿的情况,也就是说,贬义词,南大不收调剂也没必要压分,只是给分严才是南大的正常情况,22年可能扩招情况比较特殊吧。不过我当时认真备考的分数还没一战半裸考分高,我产生这种想法也属于很正常,但也的确被“宁缺毋滥”这个词伤到了,我觉得谨慎对别人使用这个词吧,没考上就被完全否定为“滥”?别太功绩主义。而且现在考研本就不是一个结果和能力完全成正比的东西,涉及到环境、考运甚至行政等很多因素,但好像很多人就是无法理解这种复杂的叙事,比如今年武大428因为政治65没进复试的那位,依然有人在对她说“菜就多练”,所以现在考个研政治也要卷高分了吗,有些人真的嘴下留情吧。不过去年也有很多朋友给予我客观的建议和鼓励,还有私信我很长的文字鼓励我的,我都铭记在心,也正是因为曾经成为过失败者,明白失败者是怎样被世界抛弃和误解的,所以选择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我去年在职的心态还挺好的,焦虑肯定有,但只是自己的,与他人无涉,焦虑的时候自己好好学习就行了。我必须感谢学长,大家也可见,一路上学长真的 我太多。除了前述的学习和备考方法,学长在心态和精神力量方面也给了我很大鼓舞,三言两语难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真是学问人品俱佳的榜样,我也以此来要求和勉励自己。

而对自我来说,重拾信心的秘诀在于——回归真实的生活。

学文学不去真正生活是万万不行的。我二战时也是看有经验贴提到考研就是应试,不要太过理想化,而自己一直有这方面的毛病,所以去刻意规避了。但事实证明我并不适合这种高压式、卷王式的学习方法,后期整个人沦为了程式化的答题机器,丧失了感受力、审美力和表达欲。记得那时刚到上海去看万青在梅奔的演出,如此震撼,在邻座姐妹泪流满面的情况下,原本泪失禁体质的我竟然一滴泪都没流,现在翻出来当时写的repo看,也是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呈现为一种想表达的很多却又辞不达意的观感,可见当时感受力和表达力处于何种急剧退化的阶段。

后来在自然的日常与玩乐中渐渐恢复了这种对生活的感知。

感谢那些平凡善良的人们,他们是真正的道德实践者。考前一天去打印准考证,打印店老板真诚地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啊,真不错,祝你金榜题名!”我感动地说谢谢,临走时他又说了句“金榜题名啊!”,当时真是鼻子一酸。后来打车去考场,那两天的司机在下车时都对我说了加油,很感激。还有一些与考试无关但萍水相逢的人们,我都对他们的善意感到无比感恩。就像后来复习到《新文学史》中讲张爱玲的最后一段:她“始终保持着在凡俗中发现快乐的心境。《必也正名乎》云:‘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返璞归真,是一种人生的高境界,也是一般人再出发的最真实起点。”那时突然惊觉,原来生活的真谛早已被道尽,体悟却需要时间。

另外感谢一直理解、坚信和支持我的朋友们。小林在生日时送了我《菊花夜行军》的专辑,她懂我的愿望与战斗。当时我们在上海吃最后一顿饭时,她录了vlog说下次我去深圳找她吃庆功宴,那时我还不敢确信,现在重看这段视频真是感动万分。而理智的曾老师也带我游历了她的校园,并对我说了一句话:“记得祛魅”。那时候可以说是人生最低谷,一度觉得所有人都比我优秀比我幸福,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具备谈论文学的资格了(真大可不必),还好经过自我重建终于逐渐恢复了那种平等看待世界的眼光。还有一些朋友、哥哥、姐姐们,都给予了我很纯粹的善意,这一年真的很幸运,整个沉浸于一种正向的磁场中,确实信了一些玄学哈哈(后来2月初在迪士尼玩还写了新年许愿牌,下次去还个愿),不过其实主要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吧,相信自己,“被爱会疯狂长出血肉”,有时候这些鸡汤还说得挺对(笑)。所以我也物理远离了toxic的人和环境,不再沉溺于无谓的争辩或自证,其实越长大越发现谁的认可和喜爱都不会比你对自己的爱护与尊重更重要。

还要感谢音乐,给足了我信念感,也见证了我的每一次挣扎与胜利。

去年斑马,草东时隔两年的大陆首演,当巫堵爆发出第一句“你说你不想在这里!”,毫不夸张,我当时真感觉心里很久以来一直绷着的那根弦,终于断了,那是一个特别自由特别幸福的夜晚。后来9月看了我2023的最佳现场,生祥的演出,我终于泪流满面。“把自己,种回来”——这何尝不是我2023年的人生主题呢。11月底还去看了左小祖咒,在“难听美学”中狠狠放松了一把(左叔dbq。还有一些复习时想要发疯的时刻,我就摇滚配酒背文学史,微醺中迎来令人狂喜的秘仪,于是我又行了。初试成绩出来那天,我奖励自己去看了black?country new road,第一次现场看英摇,味特别正。另外还有从图书馆骑着小电驴回家时有阿力普这样唱:“我想是因为他们给的天赋我才不甘寂寞。”回想起来都是一些充满力量的时刻。

后来复试,听安溥唱着“你是南国来的孩子,有着不能缚的性子”,我从上海来到南京,又听着野外合作社的《复活》抵达“南大仙林校区地铁站”,王海洋朗诵道:

“我告诉自己 再熬一熬,

枯坐比久睡要好,

所有热切的脸都冷淡下来,

他们开始为你绘制一张**之路。

此刻我感到浑身散发着光芒,

我要去做一件疯狂的事情

……

而我的爪牙是我的时间,

能吞下所有的苦药片,

在新的山顶上,

酒神还在等待着他的祭司,

而我已在路上,

而我已在路上了,

我感到奇迹就要发生了,

尽管我的身子还没有热起来,

可我已经摸清了酒神的习性。”

——我感到我也即将复活。

那天复试结束,跟学长说应该没什么问题,朋友问我我也是说稳了。其实不焦虑是假的,但那时坐在杜厦图书馆前的石凳上,感受着春风拂面,远方的夕阳正对着我的眼睛,让我有种隐隐的预感,波涛汹涌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我在耳机里听着曾经陪伴我很久的《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这几年的生活从我的思绪中闪过,考研之旅的结束于我还不怎么有名利丰收与新生活开启的实感,更多是宣告我个体意志胜利的某种象征——我终于没有被打败,我抵抗住了生活。

但那天晚上在酒店竟然睡不着,于是写下一段文字:

不知道怎么解释,但我确实陷入一种虚无的恐惧中了。完成了人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却并未迎来想象中的欣喜。因为过去一年的生活已经改变了我的行动方式和思考逻辑,我似乎并不以此为终点和意义的确证,而是永远被多元鲜活的生命经验吸引。

白天走在校园宽阔的路上,我却感到一种内心的孤寂,以及对上海日常的想念,如果未来要面对另一种冷板凳式的生活,我该如何在其中保持目前对生活的感受。或许是因为曾经失去过生活,所以才真正体会到“生命之树常青”具有怎样深切的内涵。骑行在路上的稚嫩面庞和不急不躁的微风树影,这样优美的校园生活竟然无法激发我的渴望,我感到困惑,甚至联想到托尔斯泰“阿尔扎马斯的恐怖”。

但后来打车回酒店的路上和司机聊天缓解了我这种错愕的感受,于是我有了大致的答案:我依然需要走向尘世,去和广场上的人类一起狂欢,去感同身受他们的喜悦与痛苦,于是我才会产生真正的自我意识与生活认知。或许在未来,我希望能够深入地,像柴静那样,去记录一些“看见”,这或许谈不上什么社会意义,因为记录者自身也在从中寻求某种心灵的宁静。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对理论的弃绝,智识依然是通往自由与道义的重要路径。我想我能够跟随着一些榜样,在理论与生活中找到平衡,担负起更多的生命。

那么就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吧。希望能给还在黑暗中奋力游着的朋友们一些激励,我曾经也多次怀疑自己是不是注定像包法利夫人一样自命不凡,但后来确信不甘命运正是我们激情与意志的展现,也许“人生低谷”甚至会经历好几年,但是不要自我放弃也不要责怪自己,我们或许会在更广阔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正如我对这一年的上海生活充满感激一样。同时,这也是面向自己的文字,未来大概不会再有比这段岁月更难熬的时刻了,毕竟我已没什么好失去,就算偶遇挫折,也能提醒自己我曾经这样勇敢、这样坚韧,也这样在生活中最终获救。

最后,我想对天上的星星说:

我终于可以开始书写我们的故事了。

i will write you into eternity.

2024年4月16日星期二

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28